所在位置:首页 > 登瀛文苑

“明镜高悬”杂谈


人们从影视上看到,旧时官员的公堂上,常常挂有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那么,这“明镜高悬”究竟有什么来历,又有什么名堂呢?

据晋代学者葛洪所撰《西京杂记》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此镜是不是那么玄乎,无从查考,也不必较真。此镜出于秦地,所以称之为秦镜。又因为其“功能奇特”,所以人们便用秦镜来比喻官吏善于审察案狱,判决公正严明。久而久之,为了标榜自己公正严明,大小官吏都喜欢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更为通俗明了的“明镜高悬”。

其实,用以标榜自己“公正严明”的,不止匾额一种形式,而且越到后来,“明镜高悬”的匾额已基本绝迹,而代之以其他种种方式——更多是无形的。但无论怎样,标榜自己如何如何的,还是不绝如缕。只是,对于各种不同的“标榜”,需要加以分析,区别对待。

有些庸官,一天到晚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其精力和时间,大多用于吃喝玩乐,而对于民生、民瘼一无所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顾。这样的官员,如果为了保住乌纱帽,也来标榜自己多么公正、廉洁、敬业,只能是自嘲而已,百姓听了、看了,是会笑掉大牙、嗤之以鼻的。

贪官呢,一个显著特点是“两面人”,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他们常常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给人的感觉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政绩赫赫,几近于完人;而背后却是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欺压百姓等见不得人的肮脏。他们还自以为高明,觉得自己的丑事可以瞒天过海,“万无一失”。殊不知,鲁迅先生早说过:“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仿佛世界上还有光明,所以即便费尽心机,结果仍然是一个瞒不住。”眼下,贪官一个个相继落马,不就是明证吗?

至于清官,有人说,“清者自清”,清官不必标榜自己的清廉。我倒以为,清官也该做些自我宣传。因为,其一,宣传自己的清廉,是一种自警,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已有品格,或更上一层楼,自然有益无害。其二,宣传自己的清廉,是一种比较,烘云托月,凸显贪官的贪腐,使其无地自容,只能与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为伍。其三,宣传自己的清廉,是一种亮点,可让人们看到光明,从而有所寄托和向往。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在《望江亭》里说道:“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何止从前的百姓,现今的百姓同样为清正廉洁的公仆鼓与呼。总之,清廉是正能量。宣传和弘扬正能量,有利于对贪腐负能量的遏制,有利于净化官场,有利于振奋民心、共图筑梦大业。所以,清官不必过谦,挺起腰杆、大胆宣传自己的清廉便是。(李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