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语言贿赂”之问答


某学生称呼某先生为“大师”,岂料招致严肃回应:你这叫“语言贿赂”。

“语言贿赂”?闻所未闻。贿赂,本意是用财物买通别人,以后内容不断扩大,有了“色贿”——送美女,“雅贿”——送字画,“官贿”——封官许愿,至于这“语贿”还是头一次听说。其意如何?不得不讨教先生。

问:叫您一声“大师”,是对您的尊敬,怎么成为“贿赂”?

答:我不是“大师”,这个桂冠戴头上,实在难以承受。更重要的是“捧风”不可长。

问:能讲得具体一些吗?

答:你读过《屁颂》吗?秀才死后,魂被拘到阎王殿,恰逢阎王放了一个屁,秀才立即献词:“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立即向秀才增寿10年,使其死而复生。这是古代人的笑话。

现实生活中“语贿”更为常见,有的已成“惯例”。比如,在官场上,上司一张口,不论是真话、实话,还是假话、空话,下属常以“很重要,很及时,很深刻,很有针对性”云云表态。而且现在好像不称官衔,就难以显示权威,甚至还常常高靠一级。副科长、副处长、副局长、副省长等等,统统“去副转正”,称某科长、某处长、某局长、某省长。再比如,对企业负责人,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职务级别的高低,统统称为“某总”。还比如,在文坛上,不论对人还是对文的评论,往往回避或淡化问题,蜕变而为“捧论”。对一些专家、学者,动不动就冠之以“著名”、“杰出”、“大师”、“泰斗”、“某某家”等等。

称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地位、身份、职业的一种展示,现在却在相当程度上被一些人变成献媚取宠的手段,攀附权贵的礼品,播撒于社会的雾霾,侵蚀心灵的毒素。对被称呼者,也会因过度注水使之虚胖,以至变形伤身。对称谓本身,也有损信誉,造成混乱。

问:这类情况为多数人不齿,称之为歪风,为什么仍时起时伏有的还发展蔓延?

答:首先是人们追求名利的劣根性所使。对此有人能清醒地指点别人,但赞歌唱到自己头上,常常是喜滋滋、昏乎乎,忘了其中的是非分寸,这是人性的弱点。

其次是社会环境所致。当前我国处于转型变革时期,一些不正常的获利以至“一夜暴富、出名”现象,误导不少人寻找获取名利的“跨越式捷径”,催生了浮躁之气。加之,权力崇拜和媚上文化,也为“吹捧”之风提供了助力。

第三是以称谓为贿赂手段,有独特优势。成本很低,不费一钱一物,张口即可;风险较小,不碰法律底线,即便以道德标准衡量,也难分是真心认可还是过分赞誉;见效很快,这里发声,对方多有反应。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一句提气话、抓心话、新鲜话以至怪话、浑话,很快就会大众化。

问:最近有报道,某市政府规定,禁止在会议的主持词和其它会议文稿中,用“尊敬的某某”称谓。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是“作秀”。我的看法是:如果所有的会议都一律不准用“尊敬的某某”称谓,不妥当。比如,一些涉外会议和有宾客与会,以尊称示敬意,是中华文明礼宾尊贤敬老的优良传统。但在党政工作会议上,以“尊敬的某某”开头不仅是多余的且有献媚之嫌。它涉及会风、官风和社会风气,如不刹车,很可能吹起又一股形式主义歪风。该规定称限于市政府系统全市性会议,我看凡是党政机关的大小会议,都可适用。

答:对。称谓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人人离不开,天天离不开。如人际交流中,使用准确的、合乎实际的称谓,可使社会交流畅通、顺利,增强人们的互助力、凝聚力、创造力。如果称谓出格,故意贬低或抬高某人,必然破坏人际正常关系,阻碍社会和谐进步。特别要警惕过度赞誉的称谓,其中很可能包含不良居心,是对准你的“糖衣炮弹”。拍马是为了骑马,有意抬高别人,目的就是使其任我驱使,为我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