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师拜”话张田
《宋史·张田传》很短,只有六百多字,却记述了一个身具包拯之风、欧阳修荐其才、苏轼欲向其看齐的廉吏——广州知州张田。历史上,张田还做过湖州和庐州的知州,皆“治有善迹”。本传对张田任广州知州的事迹记载较为详细,读了给人以很大启示。
《张田传》载:“临政以清,女弟聘马军帅王凯,欲售珠犀于广,顾曰:‘南海富诸物,但身为市舶使,不欲自污尔。’作钦贤堂,绘古昔清刺史像,日夕师拜之。苏轼尝读其书,以侔古廉吏。”
这段话说了三件事:一是张田的妹妹托付时任“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的王凯,想在广州出售珍珠犀角等宝物以赢利。张田却说,南海确实富有这类宝物,但我身为朝廷在广州专设的市舶使,职责就是向前来进行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朝廷采购舶来品,经管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并对贸易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果自己或亲属染指这类买卖,就难以说清楚是压价购买还是收受贿赂所得,我不能往自己身上泼污水。最终张田断然回绝了妹妹的要求。
二是张田为了始终保持廉洁定力,专门设置了“钦贤堂”,绘制古代清廉刺史像悬挂其中,“日夕师拜之”。堂内的画像究竟仅仅是广州刺史中的清廉者(如晋代饮贪泉而不贪的吴隐之),还是泛指所有的清廉刺史,已不得而知,也无关紧要;关键是张田每天傍晚都要拜一拜画像,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无不廉之处。
三是张田著有《边说》七篇,还有诗作传世,有名的诗篇是《龙隐岩》:“龙隐晦冥时莫考,龙骧拿攫迹堪惊。孔明久卧养全德,老子忽飞归太清。溪上一天常气胜,洞中六月自寒生。至人不得无情处,甘泽年年洒百城。”大文豪苏轼常常阅读张田的作品,以求得向廉吏看齐。
其实,张田最大的贡献、最好的作品,是编辑整理了《包拯集》。张田早年进入应天府当差后不久,欧阳修就欣赏其才华,推荐其升任驻扎在瀛洲的广信军通判,也就是广信军的副职。当时朝廷于边关要冲驻扎军队,以控制形势,广信军就属于这类性质。恰巧,包拯任瀛洲知州。张田为人耿直,不畏强权,敢说真话,对边防之策研究颇深。当朝宰相夏竦等人建议增挖边防七个郡县的水塘,以备御敌之用,召集各军通判商议。张田说:“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患,不为便。”直接将权贵们脱离实际的建议给否定了。还在张田为冀州通判时,太监张宗礼出使经过冀州,打着为皇上办事的幌子,大耍淫威,酗酒闹事,连太守都不敢管。张田却无所畏惧,上书朝廷进行弹劾,使张宗礼受到了严厉处罚。
包拯对张田十分赏识,多次向宋仁宗举荐。在交往之中,张田也逐渐成了包拯的忠实门生。包拯去世后,其亲属将包拯生平所有奏议谏章的底稿交给已升任广州知州的张田。张田经过整理,将一百七八十篇奏章文稿按内容性质分为应诏、致君、任相、择官等门类,编成《孝肃包公奏议集》流传于世,即今日读者所见到的《包拯集》。包拯夫人董氏去世后,张田应包拯女婿文效之请,还为包夫人撰写了墓志铭。可以说,包公完美形象得以千年流传,这里面也有张田的一份功劳。
张田受知于欧阳修和苏轼两大文豪,被包拯视为门生,仅此几点就足以使其青史留名而不朽。而张田设置“钦贤堂”,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面对古代廉吏画像,来进行自我反省,使内心自律有了一个外部载体,更表明其守住清廉完全系志趣本性使然。按今日的话语说,他已经超越了被动的“不敢”,达到了主动“不想”的高度。正因为张田能时刻自觉地守住清廉之心,才能时刻约束自己之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由此来看,张田的内心一定是自由且快乐的。(左连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