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笋帮的义利传承
![]() |
图为笋帮公栈正门。 黄振兴 摄 |
![]() |
图为公栈大厅镶嵌的公平石。 黄振兴 摄 |
“古镇越千年,地富人贤,宗祠庙宇聚神仙。画栋雕梁今犹在,竹巷桥边。干笋入生鲜,商贾趋前,公平石上立威权。浙沪湘琼销海外,帮栈迁天。”
福建省永安市盛产闽笋。其下辖的贡川镇作为水运要道,自古就是闽笋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闽笋从这里销往海内外。
一边是金黄灿灿的闽笋,一边是兴致勃勃的笋农笋商,从街头到街尾,一片欣欣向荣。走在贡川笋市,热闹的买卖场景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里的笋质量上乘,笋干置入生鲜,味美去脂,深受欢迎。来这里收购,我不用有任何顾虑。”“笋农和笋商都很厚道,我很放心!”来往的客商赞不绝口。
丹霞石板——难以磨灭的义利信条
穿过笋市,沿着沙溪河,踏上青石板,在斑斑驳驳、古香古色的贡川镇进士巷里,笔者见到了见证昔日贡川繁荣的“老人”——筍(笋)帮公栈。只见公栈大厅的地面中央镶着一块丹霞石板。石板长约三尺,宽两尺。
“以前,每次开市前,笋帮商会的会长就会双脚踏到公平石上,向笋农、笋商公布当年各个等级的笋价,以示买卖公平,明码标价。”永安市博物馆馆长张承忠说。
相传,明末清初,贡川“猫儿笋”大丰收。笋农们将它采集后采取水煮、日晒等工艺,制作成为易于储存的笋干,招来八方客商前来采购。后来,由于外地客商肆意哄抬笋价,致使当地市场混乱,笋商、笋农纷纷陷入困境。贡川有名的笋商杨宫与严季平带领当地笋商集资,成立“笋帮商会”,筹建“笋帮公栈”作为交易集中地。一来,笋农拥有了统一的卖笋平台,二来,笋商收购也不用担心被欺诈。一传十,十传百,笋帮公栈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平交易之地。而这块丹霞石板也被笋商、笋农称为“公平石”。
“公平交易,诚者善心。这公平石,可以说是笋帮公平交易的一个象征、一个物证、一个缩影。”张承忠说。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丹霞石板逐渐被磨去棱角,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义利观却一直传承下来。如今,只要一提起贡川,远近的笋商、笋农都会竖起大拇指。“公平交易”的信条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位乡民,也成为当地人教育子女的“乡规民约”。
闽笋填海——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
在笋帮公栈门厅的匾额上,“正直无私”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条宗旨贯穿着笋帮人民的昨天和今天。”透过历史的烟云,张承忠把笋商着眼天下的抱负以及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惨遭日军铁蹄蹂躏。为阻止日船入港,政府决定采取“闽笋填海”的方式搅缠轮船。“抗日救国,折了老本也在所不惜!”以陈常兴为首的笋商振臂高呼。一呼百应,几十万斤的闽笋干投放下海。前来试探的日本快艇,在布笋区被纠缠住螺旋桨,日本军队一时间惊骇如无头苍蝇,不敢前来。
虽得不到分文补偿,但笋商们为了抵抗日军侵略,毅然将数十万斤笋干付之江海填笋入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
“笋帮基业立有百年,先辈们的这种情怀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贡川一带向来家风淳朴,乡风和谐,村里的老人乐于向后辈说那时候的故事。”贡川镇纪委书记廖玲介绍说,“我们创建的贡川家风文化长廊,展示着这里独特的精神风貌,群众特别支持。”
“这种正直无私、爱国奉献的情怀,不能忘记,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村里的老人姜培荣曾是一名教书先生,他带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要到笋帮公栈接受教育。
诚信经营——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
岁月往来,现代商业的贸易发展,笋帮公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从笋帮、笋商延伸出来的竹韵文化传承仍是生生不息,润泽着一方百姓。
每年的10月18日是永安市的笋竹文化节。从这一天起,一场有关竹韵文化和竹产品博览的盛会就此拉开帷幕。竹乡欢腾、盛景迎宾,笔者有幸亲历这成果丰硕的韵唱欢歌景象。“永安笋竹节的历史渊源就在贡川的笋帮公栈,正是当年源远流长、口碑极佳的笋业贸易带动了整个竹文化产业,其中意味深长的情怀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永安人民……”张承忠说。
走在文化节展馆之间,独具特色的笋竹文化在应接不暇的竹产品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由闽笋开辟的竹产业逐步扩大到竹器具、竹制品等。来到贡川体验馆,这里陈列着三五成扎的闽笋、惟妙惟肖的竹玩具、富有特色的土特产等等,琳琅满目。
同行朋友在品尝当地特色食品之后,也掏出腰包参与到采购的队伍中去。“你们这是在准备发货吗?”一旁货箱正收着大量的快递单子。“是啊,这是我们放在网上平台销售的闽笋。”正在进行称重装袋的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多拿了一片闽笋入袋封口,净重1公斤的闽笋产品不仅没有短斤少两,反而超秤了。“这不是亏本买卖吗?”面对笔者的疑问,老板笑笑:“这倒不至于,秤总是没那么刚好,缺点斤两的时候,我们就会多放入一片完整的闽笋,做生意嘛,讲究的是诚心迎客,才能长久。我们这一支,世代经商,是从笋帮公栈走出来的,闽笋的信誉不能断在我们手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的闽笋及其他土特产品也赶上时代的步伐,乘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但是,货真价实、诚信为本的交易准则一直传承,这不仅是当地人们所信奉的“生意经”,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经”。
清丽俊秀、素雅宁静是竹特有的韵味,虚而有节、刚直无私是竹向来的风骨。竹节深处,孕育着笋帮百姓百年的基业与寄托。闽笋在村民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产业,更沉淀着经久不衰的乡村民风与文化传承的力量。(本报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余秋莲)
专家点评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伟
“公平石”是永安市贡川镇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做人做事准则的写照。“公平交易,诚信经营”折射出了当地笋农笋商所秉持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商之道,这种经商之道从营商信条演变为村规民风,成为贡川镇村民为人处世的“道德经”。实际上,经商之道与为人之道具有相通的内在核心,那就是诚信为本,这个道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正是贡川镇“公平石”能够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力量得以不断传承的原因,也是永安市笋竹行业能够在新时代仍然保持竞争力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