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关于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建设

常态化机制的思考

市纪委派驻市财政局纪检组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可以说,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先后出台“八项规定”、《巡视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等法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坚决打赢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是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的必要条件,必须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作风建设。

一、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思想重视是前提

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如今,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更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作风建设。

思想重视,必须充分认识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实践证明,党风不仅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从建党95年的实践看,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顺利前进。建国前,我们党依靠优良作风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建国后,我们党发扬优良作风,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反之,党风不正,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亡党。大跃进的教训、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就是前车之鉴。

思想重视,必须充分认识作风问题依然根深蒂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作风问题树虽倒根还在。当前,明目张胆的违纪违规少了,但是隐身变异的四风还在暗地滋长,违规报销打擦边球、巧立名目乱收乱罚、违规吃喝转入地下、送礼收礼藏身网络等现象时有发生。滋生四风的土壤依然存在,在不敢的后面,或多或少残留着四风的市场。八项规定实施后至2013年末,全国共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2014年处分23646人,增2倍。2015年处分33966人,较上一年增长44%201618月处分26609人,已超过2014年全年总数。数据变化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查处力度,越往后执纪越严的要求;另一主面说明了作风顽疾依然严峻,一幕幕不收敛不收手的闹剧依然在暗地上演,四风的影子依然忽隐忽现。

思想重视,必须充分认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并落实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四风,以作风建设带动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反腐高压态势业已形成,制度笼子越扎越紧,面上四风得到有效遏制,党的作风持续向好,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作风建设存在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治理规律,决定了抓作风建设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心态,将作风建设作为日常工作中的大事,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抓实。

二、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群众认可是基础

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只有党的作风正,才有人民的认可度,党和人民才会同甘共苦、战胜千难万险。

群众认可,必须时时刻刻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自己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来了解一个党、认识一个党,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如果一个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就会让人感到这个党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反之,如果一个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置人民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群众就不会支持它、拥护它。每个党员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多与基层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问冷暖、聊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百姓心声、看准摸透基层实情。主动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基层最原始、最直白的声音收集平台,让群众讲真话、说实话成为常态。

群众认可,必须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响应群众合理诉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开始,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看病、上学、就业、住房、幸福感等问题。坚决反对扰民、伤民、害民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惩治群众身过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群众认可,必须以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基础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执政为民,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三、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

抓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可以使恶人干不了坏事;坏的制度,则能让好人做不成好事。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改进作风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通过制度来保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已对加强制度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通过制度建设,以法治推进作风建设形成常抓长治的新常态。

加强制度建设,要有实践支撑。体制机制的变革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设也不能操之心切,必须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坚持探索实践在前,制定制度在后。先要把握现阶段作风建设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找准正确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再提出工作要求在一定范围开展试验,再不断完善推广、总结提炼,等条件比较成熟、各方已形成共识后,再上升固化为制度。从改革实践到制定制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制定制度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能指望一个制度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要指望一项制度能够管几十年,否则就会旷日持久、议而不决;或者费了很长时间弄出个制度,但是形势已发生新的变化,导致良机错失、决而不行;或者面面俱到,磨来磨去反而把重点磨没了、不能针对现阶段突出问题,结果要义不明、行而不果。

加强制度建设,要有针对性。现在很多制度看似完美无缺,实际口号大于效力,没有办法落到实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现实问题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在形式上照搬照抄,在文字上求多求全,在要求上高不可攀。这样的制度既不严肃,也不严谨,更无法执行。制定制度要以问题为导向,制度制定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制度解决一个方面问题。制订制度应当兼顾必要和可行,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写上的就要管用,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可执行性。制度设计既要有的规定,也要有的规定,还要注重细节,有了细节的支撑,才能提高执行力。比如,2015年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就是针对以下问题而进行修订。纪法不分,把党员的标准等同于公民的底线;对现阶段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严格规范,特别是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规定得不细、不具体;适用对象过窄,廉政准则只管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党纪处分条例的主要违纪情形,也主要针对领导干部。

加强制度建设,要定期梳理完善。根据作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定期对现行作风建设的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制度执行效果,按照过时、修订、保留等进行区别分类。对过时的制度一律废止,对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制度予以保留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抓紧修订完善,对缺乏制度规范的领域,按照轻重缓急,排出计划,抓紧填补空白,最大限度地解决制度缺位和失灵的问题。

四、健全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贯彻执行是关键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作风建设制度,必须对作风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向旧习惯说不,向潜规则叫板,向违法违纪行为开刀。通过制度的执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和总结经验,再进一步完善制度。坚持开门抓作风建设,主动公开制度执行情况,不避短、不护短,对存在问题予以曝光,通过真抓真管、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彰显我们党抓作风建设的决心,维护党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并在制度执行中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贯彻执行作风建设制度,领导带头是动力。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普遍支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党委紧随党中央的步伐,履行主体责任,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持续改进作风,首先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严律于己、身先士卒、以上率下,带头贯彻执行作风建设制度;其次是普通党员树立看齐意见,践行群众路线,弘扬优良作风,坚持谋实事、创实业、说实话;然后全党以优良作风,带动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贯彻执行作风建设制度,监督检查是重点。各级纪委要把对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作为一项正常工作,抓细节、抓常态、抓长期,架起探照灯、拿起放大镜、勇当啄木鸟,紧盯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假日,坚决防止作风问题隐身变异、反弹回潮。针对作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把重点检查、暗访抽查、交叉检查和个别约谈等结合起来,对作风问题做到揪住不放、露头就打。整合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等结合起来,着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监督网络,做到“公权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公款拨付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畅通群众举报渠道,通过媒体、网络、微信等多种途径,方便人民群众举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信访快处快办机制,及时查处反馈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

贯彻执行作风建设制度,查处问责是保证。各级纪委要深化“三转”,把工作重心放在查处、追责上,以查处震慑干部队伍,以追责倒逼责任落实。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问责一个,警醒一片。要强化责任追究,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力、不抓不管导致作风问题突出的,要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查处的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不敢为的有效震慑,让群众看到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要科学运用“四种形态”的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对小错小节,要“红红脸,出出汗”,防止小错演变成大祸。要注重宣传教育,做到随时提醒,每逢重大节假日发通知、发送廉政短信,重申、强调有关纪律和要求,运用执纪办案成果加强警示教育。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就一定能巩固、深化来之不易的作风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就一定能做到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