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俭家无余蓄
与唐代名相姚崇和宋璟相比,同时期的卢怀慎知名度显得略低,但也正是这位名气不大的宰相的谦让与举荐,才使得姚崇和宋璟光彩夺目。
起初卢怀慎在正史及唐人笔记小说中的提到不是特别多,以至唐代史料对他显性的政绩着墨甚少,及至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方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他的清廉事迹。当然,仅此就已让卢怀慎青史流芳。
史书中,卢怀慎为官清廉尽管已经有所记载,随着史料的进一步发现,卢怀慎的清廉更有镜鉴意义。《新唐书》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卢怀慎,长大后,考取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开元元年(713年)升为宰相……卢怀慎“清俭不营产”,衣服、器物上“无金玉文绮之饰”,虽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犹寒饥”。他拿到工资和得到赏赐,便毫无保留地分给亲戚朋友,随给随无,很快散尽。
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止一布囊”。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敞箦单藉,门不施箔,会风雨至,举席自障。日晏设食,蒸豆两器、菜数桮而已。”就是说,他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唐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么事,就派随从驰往询问。随从回来报告说“怀慎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经过卢怀慎墓时,“碑表未立”,玄宗“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并亲自书写。
卢怀慎最令人钦佩的地方,还在于把清正廉洁的风范遗传给了子女。《新唐书》说,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卢弈“早年正直,做官有清白名声”。卢奂任陕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卢奂任陕州刺史,玄宗回长安,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一带)停留,“嘉其美政,题赞于听事(卢奂办公室)曰”:“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天宝初(742年),因南海前两任主官刘巨鳞、彭杲均因贪腐落马,已任兵部侍郎的卢奂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南海太守,经他大力整治,南海“污吏敛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开元以后的40年,“治广有清节者,宋璟、李朝隐、奂三人而已。”卢奂、卢弈的“廉”名与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有人说,卢怀慎为官虽清廉,但能力不强、政绩平平,实则不然,这正彰显了他为人处世的低调,《旧唐书》记载的几件事就是佐证。景云二年(710年),身为兵部侍郎的卢怀慎积极支持兵部主官姚崇整肃唐中宗以来混乱的兵部政事,并毫无怨言地把成绩全让给姚崇;功劳让给别人、责任主动分担则彰显了他的品德。开元二年(714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门下省最高长官,宰相之一)时,“薛王(唐玄宗胞弟、李旦第五子)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唐玄宗遂命结案,王仙童受到惩处;715年,卢怀慎同时兼任了吏部尚书。可想而知,朝廷不会让一个“自以才不及崇”的庸人身兼如此要职,足证卢怀慎的才能。即便兼职,卢怀慎也是称职的。病危之际,他还极力向唐明皇举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等贤臣廉吏。(赵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