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今年公历的2月27日,农历上是二月初二,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乃腾云致雨的瑞兽,而春季又是稻麦播种的时节,正所谓“春雨贵如油”,二月二这个民间节日,寄托着农夫对春雨的渴求、对丰收的盼望。
二月二与社日
二月二与社日有密切的关系。“社”这个字,右边是“土”,左边是“示”,汉字中以“示”作为偏旁的,大多与祭祀有关。社就是土地神,更亲切的叫法则是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他们负责掌管一方之土地,土地乃百姓衣食所由出,当然得好好祭祀一下。
社日就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代以前只在春季祭社,汉代以后又增加了秋季祭社,春以祈谷,秋以酬神。春社日期,一般在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也就是春分前后。春社这天,不仅官方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民间也要举行祭祀娱乐活动。我们只消读一下唐人王驾的《社日村居》便可感受到春社的欢乐:“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大概春社这天,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所以家中只剩下了小猪小鸡,聚会的内容除了祭祀之外,还有宴饮,你看参加春社的农夫喝得无法走路,便知道春社不仅是娱神,也是娱人。
有的学者认为,社日在南宋以后逐渐衰落,社日的习俗与功能散入到二月的各个节日中,其中以二月二保留社日习俗与功能最多,因此二月二不妨说是社日的别称。
二月二与尺子
据说有关二月二的最早记载见于《唐六典》,这是一部记录盛唐时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唐代的中尚署令,负责提供国家祭祀用的玉器,此外在岁时节日,也要提供制作精美的器物以供君王赏玩,其中二月二须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
这些尺子有何用处?原来,唐代君王会将这些尺子赏赐给大臣,张九龄、白居易就得到过唐玄宗赏赐的宝尺,并写诗纪念。张九龄写了一篇《谢赐尺诗状》,唐玄宗读后写了一段批文。由这两篇文章可知,小小的尺子承载着深刻的内涵。张九龄说“尺者,纪度之数”,寓意为人臣者当遵法守纪,秉公办事。《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农历二月昼夜长短差不多,正是校正度量衡的时候,在二月二赐尺,亦寓意为人臣者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力求实现平衡和谐,故唐玄宗在批文中希望大臣们“尽力钧衡,深知雅意”。
二月二的民俗
唐代虽已有了二月二,但它与龙联系在一起是在元明时代。元代北京的地方志《析津志》说:“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音sǎn,意为涂)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自此后,市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当然,不扫地并不是怕惊了龙眼睛,而是让石灰发挥驱逐虫蚁的作用。中国节日总是与美食分不开。天津人在二月二这天要吃“龙鳞”,也就是焖子,还要吃“龙须”,也就是炒豆芽。
随着时间的流逝,二月二引龙等民俗逐渐失传了,甚至连这一节日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但行走在二月烂漫的春色中,我们却不可忘记古人在二月二也热衷出游踏青。白居易有诗为证:“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一场春雨过后,草木勃发,这般光景,怎能枯坐家中?定要换上轻薄的衣裳,乘着矫健的小马,驰骋在绿意盎然中。白居易之后,写二月二郊游的诗作不胜枚举。这样说来,二月二却也是个诗意的节日。(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