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家书解穷愁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应该怎样看待人生遇到的困顿呢?一位明代母亲郑淑云,在给儿子的家书《示子朔》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中,提到人的一生难免遇到以下三种困顿:第一种是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第二种是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深交的好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要求严格,随时反躬自省,却处处碰壁。

母亲郑淑云收到儿子的信后,并没有做长篇大论,而是举出一个典故,说明应该怎样看待人生遇到的困顿。司马迁(即司马子长,子长为其字)的《史记》中有一篇《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了战国游说之士虞卿的故事。

虞卿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王,当上了赵国的上卿。大家都知道在战国历史上,秦赵两国间曾有一次长平之战,赵国军队在长平不敌秦国军队后,秦军又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当秦军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后,赵王却打算割地求和,献出六座城池。虞卿力陈不可向秦国割地求和,并献计与齐国结盟共议抗秦。说动了赵王后,赵王便派虞卿出使齐国执行这次合纵任务。虞卿还没从齐国回来,秦国的使者已经到赵国来议和了。虞卿为国家挽回了颜面,赵王大为高兴,将一座城池赐给了虞卿。

这可以说是虞卿的得意之时,但不久虞卿便遭遇了一次困厄。后来,秦国打算出兵攻打魏国,魏相魏齐遭人追杀,一路逃到了虞卿这里。虞卿同情魏齐的遭遇,宁愿抛弃自己在赵国的高官厚禄,与魏齐一道从小路逃走。魏齐死后,虞卿“不得意,乃著书”,他采集《春秋》的史实,观察当时的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篇文章以评议当时各国施政之得失,后人将其称为《虞氏春秋》。

司马迁写《史记》,经常在讲述了一位传主的故事后,留下自己的评论。他对虞卿的评论是“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如果虞卿不曾穷困潦倒,就不可能发愤著书,从而名传后世。

既然人生无法避免困顿,那么不如换个思路来看待困顿,它对于人并不是无益的,相反它能够激发人的潜力,磨砺人的意志,造就一个更加坚韧的自我。

信中所举的三种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不必以“穷于遇”“穷于交”“穷于行”来否定自己的才华,否认修身的重要性,更不应怀忧丧志。我们应当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而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的失意伤心。梁启超在写给儿子梁思成的家书中也说:“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葸(葸是害怕畏惧的意思)。”

这封《示子朔》展示了明代一位母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郑淑云历经人生风雨,阅遍人生百态,但在教育孩子时却不狭隘不极端,而是昂扬向上,大气爽朗,饱含仁慈宽厚的爱。这份浓浓的爱将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正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董莘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