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脱贫来不得半点花架子
据报道,前不久,北方某省10多个省级贫困县竞相申报摘掉本地贫困帽子。如果能够顺利“摘帽”,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竞相申报”的背后,却是个别地方党政主官为了个人“乌纱帽”急于摘掉当地贫困帽的小九九。这种做法上不符中央扶贫精神,下不合百姓脱贫期待, 反映出一些贫困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作风不严不实。倘若此风一长,必然工作欠账,群众心凉。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必须兑现的“军令状”,这是一项必须交上合格答卷的政治任务。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日益临近,头顶贫困帽子的地区,都在鼓足气、铆足劲实施“摘帽”工程,谁也不想在脱贫攻坚中落伍掉队,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实事求是地说,要想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没有满满的信心、高涨的热情、高昂的斗志,肯定会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可如果把对脱贫攻坚的热情、斗志异化为急于求成、激进冒进的功利思想,就容易滋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不实之风。
脱贫攻坚战中,不实之风的种种表现值得警惕。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搞易地搬迁扶贫,贫困群众搬了出来,却“落不了地”,造成“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尴尬;还有的地方脱贫攻坚搞雨露均沾、人人有份,不根据贫困差异、收入差别,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到头来“谁也脱不了贫”;更有少数领导干部,在数字上做文章、下功夫,致使脱贫“成绩”背后注水,所谓的脱贫不过是数字游戏、嘴上功夫,既欺上又瞒下。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严不实,根子在于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急于用摘掉“贫困帽”换取个人的升迁。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牵肠挂肚,既给予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加速前行”的动力,更是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殷殷告诫: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容不得一点脱离实际,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一方面,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把握资源、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立长效脱贫举措,确保每项脱贫措施都能有实效、起变化。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未来,加大贫困户思想教育、加强贫困户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其从思想上“脱贫”。此外,还要健全完善贫困退出机制。贫困人口退出必须实行民主评议,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查,把好退出审核关,退出结果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评价,做到脱贫全程透明,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压缩脱贫攻坚中弄虚作假的空间。
扶贫脱贫来不得半点花架子,既要有决心,还需有实干;既要有力度,还需有精度。惟其如此,方能换来贫困群众的真正满意。(陈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