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不能“想当然”
最近下乡调研,发现好几户老乡家中都有几张明晃晃的光盘。原来,当地山清水秀,特别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有的帮扶部门听说了这个优势,就送来了扶贫礼包——养殖视频教材。可贫困户家里根本没有播放设备,一直没法观看学习,但又舍不得扔,只好放着蒙风受尘。
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要求。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就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当下,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但一些单位和部门在实施帮扶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情况。扶贫计划不接地气,不认真调查研究,不了解掌握挂钩联系村组的实际情况,帮扶措施凭“想当然”,办法靠“拍脑袋”,最后钱花了、人去了,事儿却没办成。
“想当然”的背后,有对国家扶贫政策的“一知半解”,有把“挂包帮”“转走访”当成被动应付交任务的“走马观花”,还有缺乏深入基层一线和贫困户沟通交流的“我行我素”。说到底,还是没有把贫困户的安危冷暖真正放在心上,没有切实担负起精准帮扶的重担,让帮扶责任“挂了空挡”。
帮扶不能“想当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当然”的帮扶无疑是帮扶部门自导自演的“独角戏”,缺了贫困户的意见,少了贫困户的参与,演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也只不过是“文不对题”的“自说自话”。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贵在“精”、要在“准”。彻底挤掉精准帮扶过程中的“水分”,要从内心深处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帮助贫困户,把贫困村当成自己的“家乡”,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摆进去,和他们融在一起。
一方面,调查研究要到位,帮扶计划要适宜。在制定帮扶计划时,要坚决杜绝单位和部门自己关起门来搞“闭门造车”。应该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倾听一下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多了解一下当地的实际情况,确保掌握净重足、含金量高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帮扶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帮扶责任要摆正,帮扶过程要走心。作为挂钩联系单位和部门,要彻底摒弃“挂个名”“做做样子”“简单走一走、看一看、联系一下”的思想态度,切实担起“不脱贫、不脱钩”的帮扶责任。倾尽全力,想尽办法,扑下身子同贫困群众一道,对应致贫原因寻找脱贫之“方”、致富之“策”。
只有“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想当然”,多一些“真现实”;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切实管用的精准对策,才能帮到实处,扶到要害。(孔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