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公私泾渭分明
近日,读军中“老实人”唐亮将军的故事,对其鲜明的公私观留下深刻印象。他在一份检讨中如此写道,“写私信用公家信封若干,信纸若干,墨水若干等”。秘书见后不以为然,认为是“区区芝麻小事”。将军却正色道:“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微小如一张信纸、一点墨水,将军都能做到公私泾渭分明,实在令人感佩。这种严格区分公与私的界限,视公与私之间为“雷池”不能越一步的高尚品格,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反观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落马官员,贴有“不分公私、混淆公私”标签的、打有“该私的不私、该公的不公”烙印的,不在少数。请自己朋友吃饭用公款来“埋单”,办自己的私事驾驶公车,为家人找工作动用公权力……他们也正因这种讲私利不讲公义、讲私情不讲原则的错误“公私观”,才留下令人不齿的人生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番话掷地有声,意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公生明,廉生威。”党员干部唯有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划清公与私的界限,认准公与私的红线,守住公与私的底线,才不会被私心杂念所裹挟,把私心带到工作中,将杂念掺和在公权中。也只有时时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处处公私分明,才能经得住功名利禄的诱惑,抵得住歪风邪气的侵蚀,挡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能不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平衡好公与私的天平,拿捏准公与私的分寸,体现着党员干部的工作标准、作风素质,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品行,考量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责任担当。这些既能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上反映出来,也能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体现出来。
焦裕禄、谷文昌、牛玉儒等同志,之所以能把脚印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领导干部的楷模,成为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就是因为他们把“公是公,私是私,公私泾渭分明”作为为官从政的根本准则,作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坚守之,笃行之,长为之。在焦裕禄那里,儿子逃票“看白戏”就是占公家的便宜,这是决不允许的事;在谷文昌心里,哪怕是公家的一辆自行车,也不许子女碰一碰,因为它姓“公”;在牛玉儒眼里,“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每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身为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不为私心所束缚,不为私欲所困扰,不为私利所羁绊,真正把“公”内化为信条,外化为行动。(张杰 孟庆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