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探监督制约权力的三项机制
略探监督制约权力的三项机制
郭建昌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探索决策权的分权制衡机制。解决监督不力、不到位的问题,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更要建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这种机制的运作原理是把决策的权力分散到尽可能多的人手中,限制“一把手”集权或少数人集权。具体地说,严格实行集体领导制度,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问题民主决策、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和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健全全委会会议制度,积极推行党代会常任制,通过全委会、党代会决策作用的充分发挥,分散个别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从源头上制止腐败;推行决策“票决制”,重大决策及任免重要干部由全委会或党代会代表无记名票决,彻底摒弃举手、鼓掌式的“一致通过”;推进重大事项民主公开决策,事关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政策性重大问题,实行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防止因决策不当导致腐败;强化对议事决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决策重大问题的会议须形成会议纪要,报党委和纪委存档以便备查,强化监督检查,重点看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是否经过规定程序,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对违反科学决策程序的行为及时举报、查处的有关制度。
完善执行权的全程监控机制。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关键是要把握权力运行规律,妥善处理权力运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权力行使依法规范。一方面,以重点领域监控的突破来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加强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控,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全过程,防止资金拨下去、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问题;加强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权力运行情况的监控,深入探索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行政权力运行情况的监控等。另一方面,围绕关键环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防范,探索监督关口前移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权力运行廉政风险评估管理,收到“治病于未发”的效果;事中监控,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对每一项行政权力的运行流程进行审视和调整,使其步骤更加清晰,程序更加简约,监督更加方便;事后问效,强化权力运行情况评议考核,重点考核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情况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落实情况,将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权力运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权的长效保障机制。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必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保障监督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首先,进一步健全监督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谈话诫勉等制度,扩大报告事项内容,加强对报告事项的甄别;完善公开述职述廉制度,确保公开述廉“晒出”家底,评出效果;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努力实现经常化和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期内审计为主,由被动的事后审计改为主动的事前和事中审计。其次,拓展监督的途径范围和渠道。探索监督途径,从单一监督形式向立体化的多种监督形式拓展,提高监督实效性;扩大监督范围,从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延伸和覆盖,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提高监督的针对性;拓展监督渠道,采取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并行等措施,提高监督的系统性。第三,完善监督体系,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强化上级监督,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强化同级监督,班子成员要增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班子内部的监督制约作用,探索加强纪委监督同级党委会成员的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纪委相对独立的立案检查权和党纪处分权,保障纪委相对独立的办案权;强化下级监督,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强化社会监督,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
作者:山东省纪委副书记 来源:摘自《中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