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在“防”字上做大文章

 
在“防”字上做大文章
 
辛鸣
 
 
  党员领导干部因腐败落马,不仅是其本人的悲剧,也是我们党干部队伍的巨大损失,因腐败造成的社会财富流失更是令人痛心。如果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把“防”的工作做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北京市实行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北京市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对治理腐败规律的深刻认识与自觉运用。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以及制度安排,超前化解权力运行过程中各类容易诱发腐败的风险,使腐败行为不发生或者少发生,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也是治理腐败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我们大量的党员干部居于领导地位,手中掌握权力,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可能。这不是对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不信任,而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在转型时期,这种“可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力量制约,就会变为“现实”。

  西方制度经济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认为意识形态也是制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人们对制度的认可和认同,能很好地降低制度运行成本,使制度更易于实行、更有效率。的确,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要真正落实到位,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很重要。如果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自觉意识到防范风险、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工作的成效将更加显著。

  如何才能让领导干部自觉形成接受监督的意识呢?这就必须通过对廉政风险的全面查找和深刻剖析,使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监督是一种关心、是一种爱护,是保护党员干部的重要手段。曾经有一位省纪委书记讲过一段话,道出了加强监督的良苦用心。他说:“当干部掉到了坑里,我们就要把他抓起来,那能不能在他掉进去之前,先把这个坑给填平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做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把可能让党员干部掉进去的“坑”填平,或者至少在这些“坑”周围设置明显的标记与障碍。让党员干部真正意识到,在他们要走向“坑”前打招呼、提个醒,是对他们的保护,从而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监督,乐于被监督。来源:国家风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