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解决公车问题的关键是破除私利羁绊

 
解决公车问题的关键是破除私利羁绊

孙艳敏

  
  据中国政府网3月22日消息,国务院近日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意见》明确强调,“提出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这一消息发布后,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公车改革的关注。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公车改革,采取了不少举措,比如为防止公车私用给公车加装GPS,取消公车给予车补等。这些措施不仅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引起很多争议甚至质疑。那么,此次《意见》能不能有效推动我国公车改革取得实效呢?
  
  《意见》对推进公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3月25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提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就要求‘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2011年的工作意见中则进一步要求‘加快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情况公开’。但如此明确地提出‘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还是第一次。”

  有网友认为,能够提出在今年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方案,并明确由国管局、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落实,足见中央推进公车改革的决心之大。

  庄德水认为,在公务用车改革的关键时期,适时出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将改变我国当前公车改革职责不清、实施不力、操作困难的局面,有力地推进我国公务用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他表示,这个公车改革方案只是一个工作规划和实施要求,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公务用车问题,并且改革方案本身是否能得到切实执行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车改革的成败。
  
  公车改革之难在于利益因素
  
  公车改革在我国已经启动了很多年,为什么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呢?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认为,公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推行起来十分困难,这也是公车改革最大的阻力所在。

  在湖北省委党校教授黄金桥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公车改革是取消公职人员的既有特权。因此,其难度可想而知。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其要害在于利益因素。”庄德水告诉记者,一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失去私人利益,二是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意失去部门利益。可以说,不破除私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障碍,就难以顺利地推进公车制度的彻底改革,就难以实现公车制度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一些地方或部门事实上一直是用“利益补偿”或“利益赎买”的方式来推进公车制度改革,试图以最小的负面影响和心理抵触来实现公车制度改革的稳步前行。“实践证明,这种利益妥协方式是有成效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方式缺乏可持续性,难以从根源上铲除包括公车私用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庄德水说。

  黄金桥也表示,公车改革绝对不能以所谓的车改补贴之名行变相地配享等同于公车私用的特权之实。要真正实现公车改革的良好愿望,就是要把附着于公车消费名目上的所有负面成本及种种乱象全部剔除。
  
  公车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应纳入法治轨道
  
  受访专家认为,解决公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变现行的行政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彻底铲除公车所代表的特权地位和私利羁绊,让公车真正回归“公共性”。

  不少网友表示,只有把公车的使用置于制度监管和舆论监督之下,下决心治理公车腐败,让一些公车私用、揩油渔利的人丢掉前程,才能真正推进公车改革。另外,每一个官员都应有“向我开刀”的胸襟,成为公车改革的带头者和践行者。

  黄金桥建议,要按照建设廉价政府、廉洁政治、法治国家等标准和要求,最大程度地汇聚民意,理性谋划改革方案,将公车改革纳入法治轨道。要树立制度的权威,严厉惩治违规者,对公车超标、公车私用等实施问责,让违规成本远超利益所得。

  “要切实推进公车改革,必须强化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和问责机制。”庄德水认为,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引入防止利益冲突原则,强化公车制度的制约力。根据防止利益冲突原则,一切公车的使用都应符合公共利益,不符合的均属于违规行为。为此,要进一步拓展公车配备和使用的公开范围,培育社会监督力量。同时,加大对违规使用公车行为的问责和处罚力度,依靠严厉的惩处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