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制度创新模式探析
网络监督制度创新模式探析
杨光忠 张华
随着互联网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与网络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微博、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民意以其对权力的巨大监督功能,而备受群众关注。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网络监督已成为推动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力量之一。
党员领导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的群体,因其在社会中具有一定主导作用而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员领导干部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就注定了其道德品质、管理能力、工作作风容易成为群众特别是网民关注的焦点。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就因其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违规行为被网络曝光,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网络已成为群众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重要途径之一。媒体时代促使公权力在网络舆情的监督视野下,实现规范运行。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媒体时代,作为公权力的执行者,只能顺势而行,通过媒体了解民意、倾听民意、顺应民意,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建立健全网络监督制度,规范网络监督,保证网络监督的有效开展,已成为当前推进网络监督,保证权力规范运行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是完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2009年3月,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河北省成安县、江苏省睢宁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开展了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已有69个县市区开展了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各地通过编制“权力清单”,划清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以监督县委权力在阳光下行使。但目前,地方的公权力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土地招投标、项目审批、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建设等领域,其自由裁量权还比较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地方党委、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职责加以明晰并进行公开,以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完善电子参政议政等网络问政程序。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干群沟通,是当前成本较小、风险较低的改善政府治理机制的举措。目前,我国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均通过网络征集群众意见,收到了良好效果。如,2007年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络上予以公布,征集民意。2011年7月8日,民政部公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受到网民的热议。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通过网络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声,开创了网络问政的新风。网络问政将成为赋予公共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渠道,可以限制党员领导干部行使公共决策权力时的随意性,既保证了政策的科学合理性,也提高了群众的决策参与度。
三是设立网络举报平台。在我国,随着问题官员因网络曝光而被查处,网络从一个民众评价官员职业道德和情操的平台,成为曝光腐败分子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督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构建网络举报平台,实现舆论监督与法纪制裁直接对接非常必要。而设立相关网络举报平台,就是将有关监督部门惩治腐败的启动机制前移到网络举报平台,进而克服电话、来信等举报方式运行不透明、等待时间长等弊端,通过公开监督机关受理举报工作情况,接受网民的监督,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目前部分地区的纪检监察机关陆续建立了科技防腐预警平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近百项政策运行指标实行动态监控,没有举报显示绿灯,举报一次显示黄灯,两次以上或严重性问题显示红灯,对红灯预警直接由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
四是加大技术投入,引导网络监督合法理性运行。对于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监督,既要看到其在提高对公权力监督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司法的独立和法治的作用,二者之间应该是法治为主,舆论监督为辅,不可本末倒置。在充分发挥网络监督效用的同时,还要对网络监督进行正确引导,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对网络监督的指导和监管。特别要处理好言论自由与保护隐私权的关系,按照权利平衡的精神,妥善处理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引起的争议。对利用网络造谣生事、诬告陷害等不良言论和恶意诽谤等不法行为,也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来源:《中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