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 意义深远——新四军廉政实践初探
特色鲜明 意义深远
——新四军廉政实践初探
——新四军廉政实践初探
陈 珺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不但为打败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立下了卓越功勋,还铸造了不朽的铁军精神。这一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充分挖掘新四军铁军精神中的廉政要素,对深入推进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四军关心民生、密切联系群众,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艰苦奋斗、开展生产运动,拥政爱民、营造和谐氛围等四个方面研究和探讨新四军廉政实践的鲜明特色和深远意义,展示新四军将士们崇高坚定的信仰、守纪如铁的作风、严于律己的风范、惩治腐败的决心、亲民爱民的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关心民生、密切联系群众
盐阜区濒临黄海,由于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严重地威胁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据文献记载:海啸时“屋庐遇浪而摧,人畜随波以逝。命顷顿刻,不闻呼号声;死在须臾,悉作含冤魂,昔之烟火万家,今悉荡为平地。野乏青葱之色,田满拆囟之痕。”这是一个令人惨不忍睹、惊心噩梦的场面。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的生死,海堤不修,海啸猖獗。1939年夏,阜宁县沿海又发生了海啸,迫于舆论压力,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拨款修堤,其阜宁县政府官员们却趁机大发横财。修筑海堤工程,预计挖土二十多万老方,需工银十九万元,他们只挖土五万方还不足,却虚报工资十一万二千余元,偷工减料修成的海堤未经大潮就被一般海浪冲破,淹死了数万人,使沿海一带成了遍地盐碱的不毛之地。1940年10月新四军来到盐阜后,目睹人民群众背井离乡、苦不堪言的凄惨景状,决心重修海堤。在刘少奇、陈毅和黄克诚支持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全部费用不由群众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公债,由政府偿还。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既动员了上万民工筑堤,又赈济了千家万户的灾荒。在修堤开工后,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新四军三师将新购军粮全数接济民工。在施工过程中,日军飞机频繁袭扰,国民党顽匪屡屡破坏。带领民工修堤的阜宁县第三区(八滩区)区长陈振东遭顽匪绑架,壮烈牺牲。县政府科长陈景石、于欣亦在工地上惨遭顽匪杀害。1941年7月底,全长90华里的海堤修成。竣工第二天,即遭到海啸袭击,但大堤屹然不动,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之后,政府向参议会公布了整个修堤的费用支出情况,发售的公债六十万元次年由政府全数收回。有乡绅感叹道:“艰苦廉洁,有如此者!”与此同时,新四军还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借粮渡荒和减租减息斗争,逐步解决了盐阜区群众的吃饭问题。
新四军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的实际行动与国民党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新四军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的”。 一些曾对新四军抱怀疑或抵触情绪的士绅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向新四军靠拢。整个盐阜区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周围,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创建了巩固的盐阜抗日根据地。自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之说,时至今日,我党作为深受全国人民信赖的执政党,每一个党员应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应成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
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恐慌。侵华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向我党、我军的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根据地面积迅速缩小,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以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全国财政,独吞国际对华援助和海外侨胞支持祖国抗日战争的捐赠,一分钱也不给共产党。根据地的党政费用和军需开支都是根据地人民负担的。面对根据地缩小、人口减少、人民负担加重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两项英明决策:一项是精兵简政,另一项是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新四军坚决贯彻执行两大政策,努力减轻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1942年9月26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通知》。淮南根据地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分别按3/5和2/5的原则缩编。淮北行署并处减科,机关人员从360人减为60人,每月节约公粮1.5万斤。新四军三师兼苏北军区机关由1000人减到360人,淮海、盐阜的地委和行署机关人员缩减2/3,苏中区党政军机关由400人精简到72人。经过精兵简政,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各级机关的工作效率,而且将编余人员充实到基层,又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官兵同甘共苦,干群同甘共苦,使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领导抗日战争的核心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应该要珍惜民力,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遗憾的是,劳民伤财、利少弊多的事情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一定程度的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民力,毁之易,聚之难。滥用民力,实际上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推进工作和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有实惠的问题,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艰苦奋斗、开展生产运动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抗战期间,除了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外,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反共行动和经济封锁。我军的后勤保障比较困难,使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异常艰苦,“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单靠人民群众所交纳的粮食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种困难,中共中央强调要走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道路,号召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新四军在盐阜区等抗日根据地将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是积极发展小型公营工业和合作工业,解决军需民用物资,改善人民生活。每块根据地形式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小社会,先后建有织布厂、弹棉花厂、染布厂、被服厂、皮革厂、肥皂厂、香烟厂、面粉厂、榨油厂、造纸厂、印刷厂等,部队还建立了修械所,修复枪枝,造刺刀和手榴弹、地雷等。公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合作事业的发展,利用根据地的原材料,因陋就简,发展日用工业打破日伪的严密封锁和经济破环,以期达到日用必需品的自给自足。二是动员部队抽出时间种菜和养鸡鸭,以调剂部队生活,减轻群众负担。三是开展厉行节约。规定部队每人每日1斤半粮、5钱油、5钱盐以及微少的菜金,在供应困难时用山芋干1.5斤代替1斤粮,白水煮菜。由于布料紧张,就将长裤改成短裤,将上衣大口袋去掉,把翻领改成直领,以尽可能节省每寸布。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寇和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最终战胜了财政上和生活资料上的严重困难。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民生得到了休养,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讲话中尖锐地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十分重视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强调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不能丢,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杜绝铺张浪费。领导干部尤其要养成为人朴实、生活朴素的作风,经得起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面对诱惑,一定要用党性来严格要求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四、拥政爱民、营造和谐氛围
随着抗战的节节胜利和部队的不断壮大,新四军内出现了骄傲自满,不尊重政府,脱离群众等不良倾向,这一情况引起新四军政治部高度重视,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 1943年12月5日,新四军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在全军7个师和各根据地地方部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营造军政、军民和谐氛围。在这个指示中,重新颁布了新四军的拥政爱民公约:(一)彻底执行政府法令;(二)保护政府,帮助政府,尊重政府;(三)爱护根据地,不浪费一粒公粮,一根公草;(四)借物送还,失物赔偿,态度要和蔼;(五)帮助群众团体,保护群众团体;(六)帮助人民耕作和收割;(七)帮助人民进行清洁卫生和教育文化运动;(八)帮助民兵自卫队;(九)尊重民情风俗;(十)宣传调查,倾听民众意见。并且重申三大纪律十项注意,开展拥政爱民月活动,广泛进行拥政爱民的教育。通过一系列工作,新四军增强了内外部的团结,改善了军政军民关系,巩固了队伍,减少了内耗,全面提高了战斗力。
与此同时,华中各根据地党政机关和广大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优抗运动。各级人民政府制订了拥军优抗公约,慰问部队,发动抗属写信教育亲人和子弟兵,安心部队,杀敌立功。号召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人民群众坚决拥护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权提出的一切抗日政策和主张,积极参军参战,积极生产支援抗战,积极掩护伤病员,全力以赴支持抗日战争。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日本侵略军逐渐陷入没顶之灾,而人民军队却迅速发展壮大。新四军由组建时4个支队共10500人,经过两年顽强奋战,汇合了江淮河汉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到1940年底发展到7个师近9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和不脱离生产的民兵自卫队数十万人。“皖南事变”后,虽然国民政府将新四军定为“叛军”,千方百计欲行剿灭之,但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新四军发展到拥有主力部队26个作战旅,共21万余人,还有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民兵自卫武装共96万人。新四军的内外团结,是聚集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团结,这是铁的新四军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的力量源泉。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探讨不难看出,新四军的廉政实践特色鲜明,意义深远。新四军的廉政思想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她留给我们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功在教育整风上。新四军从组建之日起,就把思想教育看作是革命事业的基础,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灵魂。1942年至1945年,新四军开展了历时四年的整风和教育学习活动,使广大将士从政治上增强了党性,提高了执行正确路线的自觉性;从思想上增强了免疫力,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水平;从作风上扫除了歪风邪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从而为新四军屡克强敌、赢得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和力量源泉,也为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作风建设提供了借鉴。因此,要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和法纪观念,正确看待和行使权力。
铁在制度纪律上。新四军在严肃军纪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和纪律规定,如为惩治和防范贪污浪费,颁布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为规范公务人员权力运行,确定了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标准,等等。新四军正是通过严格的制度和严肃的纪律,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保持了廉洁亲民的良好作风。因此,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严在监督惩处上。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一贯发扬民主,从严治党、治军,依托制度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力量,对队伍中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从而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军队作风。当前,我们仍然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依照党纪国法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这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硬在廉洁自律上。各级将领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是新四军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新四军将领清正廉洁的故事依然活在盐阜老区人民的口碑之中 。“陈毅请客——来人吃来物”,“张茜吃老百姓一碗糈子粥被陈毅批评”,“黄克诚拾粪”,“黄克诚啃冷烧饼”,“小红马啃树皮,黄克诚赔钱”……一件件,一串串,在盐阜民间代代相传。这既是人民群众对新四军将领的怀念,又是人民群众对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传统的殷切期望。
胜在赤胆忠心上。“忠心报国,赤胆为民”是新四军的立军之本,也是新四军获得群众真心爱戴和拥护的根本原因。新四军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博大情怀,同仇敌忾、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拼死杀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壮丽史诗。正是这种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鱼水深情,也使新四军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得到了发展壮大。在新的时期,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更要增强宗旨观念,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做好群众工作,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希望,发展成果才能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作者简介:陈 珺,中共阜宁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第八册)(第九册)
(3)《毛泽东与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刘益涛《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2期(4)《新四军第三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求实出版社 1982年版
(6)《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策略》甘国治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7月第1版
(7)《略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经验及意义》车迎坤
(8)《往事回忆》骆耕漠 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9)《铁军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戴菊
(10)《廉政建设古今论》杨晓黎
(1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郭德宏
(12)《浅议新四军廉洁思想的鲜明特色和现实意义》佚名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编(第八册)(第九册)
(3)《毛泽东与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刘益涛《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2期(4)《新四军第三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求实出版社 1982年版
(6)《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策略》甘国治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7月第1版
(7)《略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经验及意义》车迎坤
(8)《往事回忆》骆耕漠 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9)《铁军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戴菊
(10)《廉政建设古今论》杨晓黎
(1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郭德宏
(12)《浅议新四军廉洁思想的鲜明特色和现实意义》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