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透析“村官空巢”现象

 
透析“村官空巢”现象 

  近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贫困乡镇近年来“村官空巢”现象较为突出,这些村干部或外出务工经商,或专注手艺生意,身为农村骨干精英的村官的离岗,让村支“两委”陷入无人值守的“空巢”状态。这无疑已成农村社会管理的危机,更是对当前整个农村社会生态秩序的一种严重警示。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为何会出现“村官空巢”现象呢?经调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
  一、贫困地区“村官空巢”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村官自身因素所限制
  1.素质低,理论学习难开展。部分村干部忙于农活或者其他生计,对当今新形势、新思维的认识和理解不深,自身素质较低。笔者在一些贫困乡镇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的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初中学历只占40%的比例,高中以上学历只有不足7%。他们平时忙于农活或者务工经商来维持生计,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来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
  2.待遇低,报酬难兑现。一些贫困地区村干部的工资只有400元∕月,有些乡镇由于财政状况不好,连村干部的工资都无法及时兑现。这就迫使一些村干部从事其他生计,放弃对村级事务的管理。导致他们就把村干部的身份当做为自己增加收入的“副业”,对村级事务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3.任务重,工作难开展。部分村干部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收入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加上在青壮年人口流失、家庭普遍“空巢化”的现实下,农村的各种社会秩序和公共服务需求不降反升,比如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赡养,农田、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建设等,使得村干部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部分村干部外流而使得村级事务的管理混乱无序。
  (二)社会转型出现问题
  1.高收入诱惑。随着改革开放,面对着务工经商的不断诱惑,部分村干部也在见异思迁,他们领着几百元每月的干部工资,却还要承担着繁重的村级事务,于是就放下干部的职责,丢掉党员的承诺,赴往外地务工经商。
  2.弱群体漠视。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来“掘金”,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和妇孺等弱势群体。在老弱病残和妇孺中,未成年没有选举权,妇女和老人的民主法治意识又比较淡薄,大多对村级事务漠不关心。加之部分村基本上没有可供分配的公共资源,村级事务与村民无直接利益关系,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日益下降,村干部的重视程度也大打折扣。
  3.自定位偏差。村干部在农村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家控制角度出发,村干部负担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枚针”,并时常被视为乡(镇)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脚”;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村干部是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先锋力量,是促进其他经济政策深入农村的有效中介。但是,当前部分村干部对自己定位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出现“村官空巢”现象。
  (三)干部机制滞后所栓绊
  1.管理不民主。部分乡镇对村干部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老方法上,不是命令强迫式就是退步让利式,不管不顾、不闻不问村干部在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在生活上面临的困境。“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村干部管理工作的需求,强迫式、命令式的管理导致的不仅仅是部分村干部的空巢流失,更会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制造更大的困难。
  2.监管不到位。“村官空巢”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在村干部本身,更在于监管不力,在于有没有预防“村官空巢”现象出现的制度,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对选出来的村干部是否有健全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二是有没有对村干部进行公开评价和考核;三是对村里的财务状况有没有实行透明公示。倘若对“村官空巢”现象监管不力,就会导致农村工作出现“挂空挡”,使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日趋“凋敝”。
  3.选拔不科学。村民委员会是一个承上启下最基层的组织,直接连接着老百姓,老百姓更是直接决定着选举结果。在村支“两委”选举中,贿选、拉选票等现象严重,破坏了选举法等法律权威。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学习,强化责任理念
  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举办村干部座谈会等方式,让广大村干部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岗在位,才能使国家的政令畅通;只有尽职尽责,才能维护群众的利益,确保一方的发展与稳定。同时,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1.村干部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要使农民真正拥护党的政策方针,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充分发挥其党的政策宣传员的作用,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触角延伸到村庄每一个角落。
  2.村干部是农民致富的信息员。村干部要积极发挥自身“双带”(带头致富,带领农民致富)作用,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上最有力的带头人。村干部要帮助农民畅通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为农民开展种养殖业提供技术、信息、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村发展创新型农业。
  3.村干部是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助理员。一方面,要积极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总体谋划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还要领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农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治理。
  (二)委以重任,践行带头履职
  1.做到“以地生财”。“村官空巢”现象是农村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病”,是基层权力瓦解的表现。要解决“村官空巢”现象,就要重建乡村社会,重构基层权力。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解决之策就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更多村民可以“以地生财”,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本地本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村干部的地位和待遇也会随着增加,这样,村官外流、权力空位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2.力求公开透明。村干部长期缺位,农村工作必然就会“挂空挡”,不仅会大大削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言,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比如,国家对于农村低保五保户、住房困难户等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扶贫款、救济金等物资也越来越多,那么就要不断强化村干部对上述专项物资的管理和发放,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将国家下拨的每一份物资全部、及时发放到老百姓手中,杜绝部分村干部私吞、骗取救济物资现象,充分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
  (三)加强监管,严明工作要求
解决“村官空巢”现象除了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之外,更需要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管,不断提高村民的权利意识,让基层权力真正为民服务。
  1.加强监督管理。要采取不定时巡查的方式,加大对村干部在岗的抽查力度;采用日记账的方式,全面记载村干部的工作情况;健全村干部请销假制度,未经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批准,不得外出;公布举报电话,让村干部的身影曝光在社会的监督之下。通过此类的方式来强化监督管理的力度,保障村干部在岗履职的工作实效。
  2.强化组织处理。根据自查、抽查、调查的情况,区分“空巢村官”的不同情形,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对于客观不能或不能及时履职的村干部及时更换,让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村民担任村干部;对身在其位、但心不在其位的村干部有效沟通,根据个人意愿、群众评价及组织意见选择进退流转;对违法违纪的村干部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视情况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启动罢免程序。
  3.完善选拔任用。出台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强化对村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改变片面追求所谓“能人效益”的观念,打破只要“经济能人”就能带动一方经济的惯性思维,从源头上打掉一开始就不在“服务区”的“空巢”村官的出现。严把村干部选用初始关,注重民评民意,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干部选上来。(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纪委 王中滨)(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