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形形色色的“小圈子”
打破形形色色的“小圈子”
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要求干部在培训期间及结(毕)业以后,一律不准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联谊会、同学会等组织,也不得确定召集人、联系人等开展有组织的活动。不得利用同学关系在干部任用和人事安排以及子女入学、就业、经商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谋取私利。
老乡、同学、战友、同事……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也难免会有关系比较密切的“工作圈”、“生活圈”。正常的人际交往,无可厚非,但打着感情牌却以实现个人私利为目的而形成的形形色色的“小圈子”却危害严重。这些圈子中人搞任人唯亲、权钱交易,带坏了党风政风、危害了党的肌体健康,影响了党的先进和纯洁。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县委书记汤成奇就在长达10多年的“潜伏”期间,与两名老部下结成受贿同盟的“小圈子”,成立“三无”公司,实现权力套现。在一些被查处的窝案、串案中,也不难发现涉案的党员干部,大多都是圈子中人,早就结成了沆瀣一气谋取私利的利益共同体,使公权力成了互谋私利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员“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小平同志也早就断言:“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如今,小平同志的话早已被现实证实,“小圈子”形成后,一些领导干部会首先考虑到圈内人的利益,以人情、集团私利代替了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小圈子”最终酿成了“大腐败”。
对于大多数干部而言,去党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的就是学习各种新知识,获得新见识,增长新本领。可偏偏有一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对学习可有可无满不在乎,对拉关系、搞“小圈子”这一套却非常用心。原因就是进了“小圈子”能捞到不少好处,就有了靠山、有了保护伞,甚至干些违法的事也没人敢管。其实,这些“小圈子”不过是些用利益填充的泡沫,见不得阳光,躲不过破灭。
破除“小圈子”,党内民主是“小圈子”的天敌,党内民主发挥得越好,“小圈子”就越难生存。领导干部也要从自身做起增强党性修养,自觉远离“小圈子”。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靠制度严格管理干部,通过严格执行党内民主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干部监督,摆脱一些地方和单位长期积累下来的人情网、关系网的干扰和影响,让干部不能搞、不敢搞“小圈子”,使“小圈子”失去存在的空间。
除了干部培训,各级党组织更要从日常抓起,对党员干部从严管理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训诫,对屡教不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绝不姑息迁就。对搞“小圈子”的人坚决不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铲除“小圈子”形成、蔓延的土壤。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