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借鉴优秀廉政文化,加强从政品德修养
运新宇

开栏的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中华优秀廉政文化是一座宝库,开掘这座宝库,对今天党员干部加强官德修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今天起,本刊推出一组由国防大学运新宇教授撰写的“借鉴优秀廉政文化,加强从政品德修养”系列文章,讲有修养的历史故事,品历史故事中的修养,希望藉此给读者以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同时,以此系列文章作为《凝眸历史 品说修养》专栏的开篇,敬请读者关注。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教育臣子曾专门编撰了一本名叫《臣轨》的书,集中讲述官德修养,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对廉政的思想认识,今天读来仍意味深长。她说:“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也就是说,懂得为官之道的人,是谨守规矩,以利别人;不懂为官之道的人,是违反规矩,侵人而利己。所以当官处事莫如公平,面对财物莫如廉洁,这是为官的根本之道。接着她连续举了几个例子。
   一个是,春秋时季文子任鲁国的丞相,妻子不穿华贵的衣帛,马不以粮食喂养。看到这种情况,大夫仲孙它进谏说:你贵为鲁国的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们还以为你是吝啬呢,而且也不显国家的气派。季文子回答:我看国人的父母,都穿着粗衣,吃着粗食,所以我不敢这样做。况且我听说君子以德显国,不闻以妾与马者。实行德政,于我有益,于国人更有益,故可行也。若独贪于奢侈,好于华利,是不德也。我怎样当好这个相国呢?仲孙它听后十分惭愧地退下了。在这里,季文子是把德政作为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国格,而宝马豪车华宅,在古人看来也不是贤臣良吏的追求目标。
    与此相应,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晋人韩宣子当了丞相,总是担忧自己贫困,怕人瞧不起。但是一个名叫叔向的老臣却前往祝贺。韩宣子问他这是为什么?叔向对他说:当年栾武子身居高位而能守贫,所以成为千古贤臣的典范。今天你能这样做,是武子的德行啊。而且能守廉静者,致福之道也,所以我要祝贺你。韩宣子听了很高兴,再拜受其言。后来韩宣子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再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一个宋人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献之。”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其宝也。不若各有其宝。”这个故事之所以反复被后人引用,是因为故事既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价值观,还体现了一种高超的保廉智慧。一个“各有其宝”的推辞,让保廉者保全操守,令送玉者心悦诚服。这个故事,对今天一些领导干部常常面对送礼者收亦不是(违纪),不收亦不是(伤人)的两难境地亦有所启示,当然根本的启示还是“以不贪为宝”的权力观。
    最后一个故事,则更有现实针对性,讲的是战国时公仪休为鲁相,他告诫官员们不得与民争利,得到了国家俸禄这个大待遇,就不要再去与老百姓争那点小利益了:“使食公禄者,不得与下人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公仪休爱吃鱼,有人就专门给他送鱼,但他坚决不受。送礼人问他为什么不要?公仪休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你的鱼。我今天当丞相,能够凭俸禄买鱼。如果今天我接受你送来的鱼,因受贿而被罢免丞相,那还有鱼吃吗?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鱼。大家看,公仪休讲得多好,如果真想长期有鱼吃,就决不能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为了“一桶水”而废掉“一井水”,太划不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箴《为吏之道》,开篇第一句话是:“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做官吏的人,第一要义就是应当清白正直,谨慎坚强,公正无私。可见,“修官德,讲清廉”,乃古今通理。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