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身边要有“挑刺”者
最近重读《习仲勋主政广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再次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作风所感动。
一
1978年3月,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英雄”的习仲勋,在饱经患难16年后,重登政坛,主政广东。8月,在梅县、汕头、惠阳调研期间,习老曾在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强调,作为“班长”或领导者,也要注意多创造条件,让下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什么顾虑。在领导身边,有几个喜欢提意见的人、爱“挑刺”的人,很有好处。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少犯错误。
正是在习仲勋等人的努力争取下,广东才成为中国体制改革的试点。36年后,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年习老这段朴实无华的话语,意蕴深远,并未过时,仍然闪耀着熠熠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仔细品味、着实践行。
习仲勋重视“挑刺”者,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一以贯之的,其自曝批评信的行为即可佐证。1978年9月25日,广东惠州地区检察分院麦子灿给习仲勋写了一封措词尖锐的批评信,说他“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也是漂亮话,是句空话!因为你只讲,没检查督促”,“你讲话中不是常说爱听刺耳话,说什么‘良药苦口利于病’吗?现在给你提两个刺耳的意见,看你是否‘叶公好龙’?”对此,习仲勋不但没有生气,还在省革委会上自曝来信,并说:“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下面干部敢讲话,这是一种好风气,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不要怕听刺耳的话,写信的同志相信我不会打击报复他,这是对我们的信任。”领导者就应当有如此胸襟和气度!
二
习仲勋之所以重视“挑刺”者,笔者以为,“挑刺”者往往有本事、爱动脑,不随声附和、不人云亦云;“挑刺”者往往讲原则、讲党性、坚持真理,不唯唯诺诺、不随波逐流,值得尊重;“挑刺”者以价值观为导向,不以利益为导向,与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者截然不同,与之交往,可趋利避害,免落陷阱。
墨子在《亲士》中讲:“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意思是,国君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臣子,主上一定要有敢于争辩的臣下。议事的人反复争辩,劝诫的人直言争辩,这样才可以保国长存。领导者重用“挑刺”者,则事业兴盛;趋避“挑刺”者,则招致祸患。这个道理,早有历史典故验证。
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秉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挑刺”者魏征、房玄龄等人,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盛世”。唐朝的影响力延伸到世界各地,仅日本就曾派出19次遣唐使团。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箴言。
治国初期,唐玄宗励精图治,选用贤能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为相,善用“挑刺”者,改革吏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史称“开元之治”;晚年,他骄奢怠惰,偏爱杨玉环,厌倦政务,拒纳谏言,远离忠言逆耳者,偏信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偏护安禄山等阿谀奉迎者,引发“安史之乱”,致使唐朝由盛而衰,酿成历史大悲剧。
无独有偶,齐桓公早年任用曾用箭射自己的仇人管仲为相,并拜为仲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然而,晚年不听管仲临死前疏远小人的劝告,重病中被易牙、竖刁等奸佞小人假传王命,堵塞宫门,可怜称雄一世的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宫中。
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对汉朝兴衰的总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更是一语中的,直指要害,绝非虚言。
三
当下,虽然一些领导者常常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挂在嘴上,但真正把它放在心上、诚心诚意落实在行动上的不多。实践中,他们往往喜欢处处唯唯诺诺、时时服服帖帖的“来事”者,视“挑刺”者为眼中钉、肉中刺,对持异见者唯恐避之不及,有的甚至打击报复,逼其“另谋高就”,更别提留在身边给自己“找茬”了。其结果,必然导致“一团和气”、“一言堂”,最后酿成大错,害了国家,害了自己。
查处一个贪腐官员,常常牵出一些曾经的“小秘书”、“小兄弟”、“圈内人”、利益攸关者。他们对自己曾经的靠山无不惟命是从,不愿、也不敢说半个“不”字。“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只有灌“蜜糖”的,哪有提刺耳意见的?于是,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一起违纪违法、一起贪赃发财,一个被抓、十个发抖。
从心理学角度讲,凡人都喜欢顺情说好话;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建议,无疑是对自尊心、自信心的挑战,特别是高居领导位置的人。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给领导“挑刺”,违背了行政管理中的服从原则,挑战权威的“挑刺”者是很难当的;更为重要的,一些领导者党性不强,不是考虑怎么做对党的事业有利,对人民有利,而是过多考虑个人得失。所以,自恃高人一等,难以平等待人,不愿礼贤下士、尊重下属朋友意见,不愿吸纳群众智慧,而是脱离群众,趋避“挑刺”者、亲近逢迎者。说到底,是官僚主义作祟。
为了更好地转变作风、服务民众,不少地方和单位经常向下级和服务对象发放征求意见信,一些群众和基层干部往往以“接触少、情况不明、无意见”作答。这有可能是事实,更可能是考虑个人利益过多,不想讲真话。作为下属或班子成员,对领导或“班长”怎能不清楚、不了解?其实,多“挑刺”、敢提意见,才是对领导或“班长”的真正尊重与热爱;明知是错也不指出,对错误指令照行不误,甚至眼睁睁看着别人犯错误的人,是最阴险、最狡猾、最不可交的人。当然,向领导提意见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场合,敏感问题更应站在上司的立场,以商量的口吻,简明扼要地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让领导感觉到忠诚关爱,而不是“对着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老的告诫应当铭记,官僚主义恶习必须克服。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近“挑刺”者、保护“挑刺”行为,这样做了,首先是自爱,其次是爱人。敢于让“挑刺”者成为身边人,使之形成用人导向,展示的是领导者的胸怀和胆识,得到的是人民的尊重与热爱。如此,党的事业必将顺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