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决策浪费”这个大漏洞
最近,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一个文化景观长廊项目备受争议。三年前,该项目耗资2.7亿元上马,现在因为规划变动、群众批评等原因,又面临拆除命运,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
短短三年,工程从建到拆,成本不菲,实在令人痛心。反思这一结果,决策问题是重要根源。据报道,这一工程当初就遭遇不少反对之声,但在“当地主要领导”力主下,项目硬是排难而上、开工建设。当地政府最后也承认,前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群众对项目商铺遮挡河岸风景反映强烈。
实际上,因为决策问题,带来巨大资金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此前,吉林省吉林市3亿元建设的客运站闲置,江西省赣州市4.5亿元建设的钟塔公园“停摆”等,也引起了社会反思。因为决策不当,导致资金浪费、承诺落空、百姓失望、公信受损,是这类现象的共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针砭时弊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决策浪费”这个大漏洞不补,危害不小。
固然,任何决策都难以十全十美。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就要让决策本身过得硬、经得起推敲。那些造成巨大浪费的项目工程,其决策过程乱象丛生:要么是一些领导干部拍脑袋蛮干,长官意志强行推动;要么是民意缺乏、科学论证不足;要么是急功近利、匆匆上马,不顾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一直以来,在一些干部那里,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觉得不按程序来、大起胆子乱来,就是有“魄力”、就是“解放思想”。在推进治理现代化、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这种观点不仅有错,而且有害。决策浪费的产生,很多时候就是这种观念剑走偏锋的结果。当然,一些人眼里只有GDP,急于出“政绩”、一心给自己贴金,更是穷折腾、乱作为的重要推手,群众痛恨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症结也正在于此。
堵住“决策浪费”这个大漏洞,主要着力点也在决策环节。从预防的角度,亟须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给专业人士和公众更多的参与空间和监督权,形成社会合力以提升决策质量。从整治的角度,需要继续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干部进行秋后算账,形成倒逼压力以促进权力的规范使用。一头治“未病”,一头治“已病”,双管齐下,抓出实效,就一定能破解“决策浪费”这一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