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治国:惩治腐败与关怀弱势
■ 如果推翻旧政权后,朱元璋不进行建设,或者乱建设、乱搞,这样搞不好一个地区,搞不好一个城市,搞不好一个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并不保守,他在创造一个或者说恢复一个国家。
■ 朱元璋治国有个奇特的地方,对弱势群体有一些常规性的通道。一是设立惠民药局,地方上专门设一两个医官,大概是县或大一点的县设几个点,放一点药,派一两个医生。还设有漏泽园和常备仓。漏泽园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救济所。有一些没有后代的孤寡老人,或死在野外没人安葬的人,都由这个机构负责。再有一个常备仓,地方一旦发生灾荒,就通过常备仓就近救济。
■ 朱元璋在治边问题上的政策是“威德兼施、因俗制宜,华夷归一,建成铜墙铁壁”。朱元璋在这个方面有独特的观念,譬如他说:“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摄其暴,惟威惠并行,此驭蛮夷之道也”。就是指对待少数民族,不能没有威势,也不能不来点实惠,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德怀。
在我们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朱元璋的问题,普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神圣化,说他是天生圣人,这多见于明朝的国史,也就是《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还有当时其它一些官方文书;第二种往往是妖魔化,说他如何杀人、如何做坏事的。今天我们站在价值中立的角度来评判朱元璋,并来分析一下他的治国理念。
恢复中华,创建新的国家秩序
朱元璋从出生到十七岁,再到后来二十五岁从军,这是一段流浪的日子,也是他人生最黑暗、最低谷的时候。从二十五岁到四十岁,这段时间内朱元璋主要是参加、领导反元起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元朝的统治除疆域扩张之外,经济文化绝对是倒退的,这是一段黑暗时期。朱元璋领导或者说参加领导了这场起义,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
为什么说它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呢?我们先来看看元朝的黑暗统治。元朝是马背上夺天下,又是马背上治天下,它通过武力统治中国及广袤的土地,带有很大的强制性、高压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元末明初的人就记下了元朝时的特点,说灭了南宋以后,为了防止原来南宋人的反抗,官方就禁止夜里点灯。也就是叫老百姓早点睡,不要出来转悠或串门,不能集会、访友。如果不遵守官方的约定,要被杖打一百零七,这是很重的刑罚。
《明实录》里面记载,朱元璋这样评价这一段历史:“尝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善,视之漠然,心实怒之。”用现代文来说就是:我过去在凤阳乡下的时候,见到地方上的州县官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对老百姓视为陌路,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他们一天到晚就是贪财、搞女人、饮酒,至于国家公务都抛到九霄云外,我当时的心里火啊。朱元璋登位后,杀贪官,杀玩忽职守的人,手段绝不手软,这就是历史的根源。朱元璋有一段话,是从中国儒家文化当中衍生过来的,即“治乱世必须要用重典。”这个“典”是法律的意思,就是治理腐败贪官、腐朽社会,必须要用重的刑罚。从这样的背景,我们可以理解朱元璋反贪是相当有道理的,当然我们并不肯定他滥杀或者扩大化,这是两个概念。但是,朱元璋反腐的决心与力度还是值得我们现在反腐所借鉴的。
朱元璋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在反元过程中“恢复中华”。要注意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我们不要把近现代的概念套到古人头上。古人的中华往往是指中原地区,古文里面的中国也往往是指中原王朝,没有现代大的概念。我们的民族概念,世界性的民族意识也是近现代开始的,古代是没有的,只有一种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当时赶走蒙古人,朱元璋确实讲的是胡虏,就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统治。蒙古族统治中国到底好不好呢?套用一句传统的话来说,叫做民族压迫。举个例子,元朝法律规定蒙古人与汉人打架,汉人被打了,或者说汉人突然被蒙古人打,汉人还不能还手。要是一不小心把汉人给打死了,要不要偿命的呢?法律规定“断罚出征”,就是罚他去当兵。古时候当兵等于是一种刑罚,很苦的。另外,“并全征烧埋银”,就是赔点丧葬费。由此看出汉人的命贱到了极点。因此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反抗蒙古的民族压迫,具有进步性。
朱元璋“恢复中华”的意义还在于恢复汉人的文化传统。元朝的统治,我们称“胡俗化”。史书是这么说的,“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忽必烈在全国确立统治以后,就是用他们蒙古人的这套风俗、体制来规范我们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比如,蒙古人死后要么天葬,要么火葬,他们要将这条政策强制推行给汉人。朱元璋上台以后就下令禁止火葬,按汉族人的规矩葬。朱元璋的“恢复中华”是个大概念,它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老百姓穿什么衣服,结婚用什么礼节,什么官衔用什么称呼,官员之间见了相互之间怎么作揖、跪拜,官员出来、皇帝出来,百姓要不要让道,怎么让……《明实录》里都有一系列详细的规章。我们反对等级制,但是也知道要讲究一定的规矩,不能是非不分,要不这个社会就乱套了。对于朱元璋“恢复中华”的有力措施,史书留下这句话“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如果推翻旧政权后,朱元璋不进行建设,或者乱建设、乱搞,这样搞不好一个地区,搞不好一个城市,搞不好一个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并不保守,他在创造一个或者说恢复一个国家。
立纲成纪,构建政治绿色通道
朱元璋四十岁到七十岁之间,他完成了从立纲成纪,到重建大一统专制帝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以元朝的体制再参照唐朝和宋朝的格局进行修改,推广了一系列治国手段。
朱元璋针对中国传统三农问题,开出四帖猛药,这在历朝是不多见的。第一个黄册制度,黄册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朝鲜《李朝实录》里记载,大概在洪武中晚年,朱元璋跟手下的大将军说,如今我们的军队也不出征了,和平年代养着要用啊,光吃饭不打仗,这样的军队是要腐败的。如今我大明建设正需要人,把军队给我派出去,到各个地方按照规定如实去丈量土地,清查户口。于是,军队、地方官、还有南京国子监的学生,都分赴各地编了黄册。第二个叫鱼鳞册,鱼鳞册就是针对哪家哪户土地有多少重新进行清账。土地多的你财产多,给我多交税,还要多服役。第三条政策是两税法,按土地多少交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叫做三等人户法。什么意思呢?朱元璋下令按照财产多少,划分为贫农、中农、上中农或者是富农等三四个等级。用现在时髦话来说,老总以上的属于上户,小资属于中户,下岗工人属于下户,这一划分是为了交税和服徭役。有的老板、老总说肚子大的很,我干不动,服徭役让我去筑城墙,我筑不动。朱元璋说不要紧,你筑不动给我出钱,叫别人去做。所以有人说朱元璋是个好皇帝,普通百姓觉得他很可爱,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朱元璋规定了,田一顷以上出丁夫一人。丁这个概念大概在秦汉时就基本固定下来,当然历朝历代不一样。一般来说,男子十五岁以上,叫成丁或者叫半丁,然后就要服徭役了,一直到六十岁,有的是六十五岁,也有的是五十五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退休。有人质疑说,田一顷出一人,朱元璋说的真是蹊跷,哪家的田这么刚刚好?如果我家刚好零点八顷怎么办?朱元璋说没关系,你张三家零点八顷,你隔壁家有零点二顷,合起来不是一顷了吗?你们两家当中给我出一个。经济上相互调配,这又涉及到签派问题,由谁来管?一般由县里相当于我们办公室主任管。
洪武年间地方上闹出几起大案。朱元璋晓得地方上有人舞弊,他在明故宫那边发了《大诰》,告诉老百姓你拿了我的《大诰》,也就是皇帝的语录本到南京来告状。有人说路上人家不让我来,地方上有人组织阻碍上访的或截访的人,怎么办?只要被人告上去,朱元璋就把他拉去砍头或者治罪。所以洪武年间治国,老百姓很感怀,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构建政治绿色通道,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污吏。
朱元璋治国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对弱势群体有一些常规性的通道。一是设立惠民药局,地方上专门设一两个医官,大概是县或大一点的县设几个点,放一点药,派一两个医生。用今天的话来讲,这都是官方设的,吃的是公家饭,有一点类似于我们过去的赤脚医生。也就是说,他们吃的是皇粮,衣食无愁。如果老百姓有病,又看不起病,就到惠民药局去。还设有漏泽园和常备仓。漏泽园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救济所。有一些没有后代的孤寡老人,或死在野外没人安葬的人,都由这个机构负责。再有一个常备仓,地方一旦发生灾荒,就通过常备仓就近救济。当然朱元璋有一项规定不太合理,他要求常备仓救济一定要上报朝廷,因为他就怕地方官贪污私自分掉。但往往灾荒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救命如救火,等朝廷指示发下来,老百姓都饿死了。那怎么办?大概到了洪熙时候就改革了,洪熙皇帝说,老百姓的命比粮食值钱得多,给我救,用完了以后再报上来。有人说舞弊怎么办?洪熙说我不怕,事后再查,慢慢查,总查得清吧。朱元璋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还设立了粮长制。他规定多少担以上的粮区设一个粮长。粮长干什么?他把百姓招来,让大家一起把粮食集中起来,按照张三李四家应缴的份额,由粮长带队,集体雇了船押运到南京来交给户部,也有的交给地方,用今天话来说,交的都是爱国粮。
厚往薄来,奉行和平主义
朱元璋在治边问题上的政策是“威德兼施、因俗制宜,华夷归一,建成铜墙铁壁”。朱元璋在这个方面有独特的观念,譬如他说;“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摄其暴,惟威惠并行,此驭蛮夷之道也”。就是指对待少数民族,不能没有威势,也不能不来点实惠,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德怀。一味的军事武力相加,他不会从内心诚服,只会停留在表象。如果一味给他好处,也不能让他感受到一定的约束力而震慑住他。因此朱元璋主张威德并施,这才是对待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根本之道。
朱元璋还注重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茶马古道。朱元璋主张在西域地区进行茶马交易,汉人用茶,少数民族用马进行交易。大概是明永乐年间,三百斤茶换一匹马。少数民族吃了牛肉羊肉之后,不是不容易消化么?就用茶做成的辅助品来帮助消化,这样一来茶成了少数民族必需品。但有一个缺陷,茶马贸易是官方掌控的,洪武年间严格限制私人贸易。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独霸?主要是因为汉族地区不养马,马的最终目标是运往北疆去跟蒙古人作战所用。
对西藏这个地方,朱元璋很聪明,一方面派邓愈等大将军北伐过程中西征,逼近西番,使西藏地区人就范。另外封了不少西藏的藏僧,元朝有名的帝师八思巴的后代都封做明朝的官,按当时的说法叫僧官。史书说朱元璋封的官授国师和大国师,也不过四五个,这样一来物以稀为贵。国师也就是正一品到两品之间的待遇,因此洪武年间对西藏的开支不大。
对蒙古人怎么办?朱元璋在北疆构建了三道防线,第一道从辽东到西北,从今天山海关东边构成了金鸡形的形状。从辽东沿着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山西的大同等等一直往西到宁夏甘肃,这条线上构建了几百个卫。第二道沿着长城防线封了大约十来个王,譬如像辽王朱植、谷王朱桧、宁王朱权、燕王朱棣、晋王朱樉、秦王朱棡,在陕西西安这一带,有庆王朱栴。这十来个王当时都健在的时候,可能最早是听二哥秦王指挥。二哥秦王在洪武二十七年死了,后来是晋王指挥。第三道防线构建泰宁、朵颜、福余三道防线,三个少数民族投降明朝后,在它的周围挡着蒙古人的进攻。但这一道防线朱元璋不抱多大希望,只叫他们挡一挡。自从构成这两个三角形或者说菱形的北疆布阵以后,大明洪武晚十来年,蒙古人都不敢靠边。
再顺便讲一讲他对外推行和平政策,厚往薄来,但是谁要来碰我,我大明绝不客气。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面这么规定,“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偏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说我要了他那块地,那块地里面生产出来的经济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我用作这个地方的开支,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他的文化、语言等各方面跟我们汉人不一样,我要了他的老百姓,还不足以叫他们去干活。举个例子,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到了永乐上台以后,永乐发动了对安南的战争,结果导致明朝陷入了安南战争的泥潭里面,几百万的国库钱财打水漂了。回过头来再看老朱皇帝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见其智慧。
(本报记者颜云霞根据马渭源在南图的讲座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