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关键要去除特权思想
日前,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两个车改文件提出,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应力争基本完成;2015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2016年底,公车改革全面完成。《新京报》2014年7月17日
路线图主要包括取消、补贴、拍卖三环节:取消,取消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补贴,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的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拍卖,取消的公务用车应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
近年来,“车轮下的腐败”,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据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5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远远超过我国军费开支,超过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有人分析,目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公事三分之一,领导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三分之一。有政协委员调查发现,与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相比,党政机关等单位每辆车竟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
公车消费成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公车腐败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从1994年“两办”下发公车管理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近20年。各地政府部门的公车改革方案也是缤彩纷呈。但公车治理屡屡“卡壳”,甚至出现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困境,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还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
而且,按照国家规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其他的都叫一般公务用车。但事实是,现在县里的局长、镇长等这些单位“一把手”,虽然只是科级干部,但每人都有自己的专职司机和专车。表面是他们使用是的一般公车用车,其实专人专车完全固定,即使这个单位用车再紧张,也没有人敢动用局长、镇长们的公务车。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领导干部舍不得“割肉”,取消专车直接触动领导干部利益。公车的使用,已经从一种公务需要变味成个人的一种待遇,一种炫耀权力的象征。有的领导干部存在一种观念,没车就不像官了,少了很多威严。有领导干部公开表示:“自己开车?那不是和群众一样了吗?那还像个领导样儿嘛。”个别领导的家离单位几乎近在咫尺,每天却也装模做样车接车送,甚至越换越豪华,“屁股底下一栋楼”。
所以,改革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等制度的出台,从根子上难以彻底治理公车腐败现象,真正做到公车“公”用,关键要去除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否则权力的横行,曾遇到“既拿补贴又坐公车”、“消极怠工”等诸多问题依然会出现,“车轮下的腐败”仍会继续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