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南新区以“钉钉子”精神抓作风建设
今年以来,城南新区把改进机关作风、提升行政效能作为“生命线”,以“钉钉子”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在自律、监督、规范上下功夫,强化执纪监督,完善制度措施,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良作风不断凝聚推进二次创业的正能量。
在自律上“起笔”,以上率下,增强改进作风自觉性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同志做起,从部门负责人做起,带头遵守党纪条规、执行“八项规定”、落实“六项禁令” ,深入项目、村居、企业,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区党工委书记周健云、管委会主任王旭东及其他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开短会、讲短话,精简会议和文件,下基层调研轻车简从,定期参加信访接待,亲自上门服务挂钩企业;全区112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对照区“十项规定”进行自查自纠,亲笔填写了自查登记表,对存在的作风方面问题逐一明确时间节点、落实整改措施,为全区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
广大党员真抓实干。全区各街道、各单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主动改进工作作风,从自身做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作风转变带来的变化。项目、创卫等条线同志每天6:30与工人同步上班,到现场帮助会办解决具体问题;区行政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全体工作人员每天提前10分钟到岗,完成打扫卫生等准备工作;各街道、各单位严肃查处公款宴请、送礼违纪违规行为,狠刹会所歪风……改进作风已成为全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在监督上“着色”,正风肃纪,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
专项治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坚持每月开展一个主题专项活动,先后组织了“严禁公款宴请送礼、反对奢侈浪费行为”、清理电脑中与工作无关软件、“小金库”治理“回头看”、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和“慵懒散拖”等专项活动,开展专项检查12轮次,累计下发问题整改建议书50多份。同时,通过在各单位和新城南报、城南网上公布举报电话,定期召开软环境建设座谈会等形式,对专项整治效果进行监督,累计征求意见65条,调查处理作风效能方面问题50余次,有效遏制了群众反映的不良现象。
明查暗访确保规定执行到位。抓住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重要节点,区纪工委组成多个督查组,安排专人对公务用车入库、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深入东进路、盐渎明城、聚龙湖等娱乐场所集聚区,暗访党员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情况,狠刹各类不正之风。专门选聘15名政(行)风监察员,不定期暗访机关人员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全程跟踪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深度排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予以查处和纠正。
通报曝光确保警示震慑到位。对违反作风规定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曝光,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当事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对社会评议中列最后一名的单位,对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并通过媒体向社会作出公开整改承诺。上半年,全区共查处违反作风规定问题40多个,约谈相关单位负责人及责任人10余次,处理违纪人员6人,并在全区510警示教育大会上通报曝光。
在规范上“点睛”,建立制度,严防问题整改走过场
建立教育引导机制。每周举办一次城南讲堂,由区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主讲,重点讲授理想信念、法律法规、工作纪律等内容;每月编发一期《纪检监察摘报》,精选刊登一批外地违反作风规定的案例和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方面特色做法;坚持以案示警,对全区有影响的违反作风规定的案件,实行“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剖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御各种不良风气,既守住吃吃喝喝的嘴,又迈开勤奋实干的腿。
健全作风约束机制。围绕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十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公务接待审批卡、节假日公务接待备案、公车管理等制度,探索推行了监察审计一体化模式,通过完善财务报销和审计制度,有效压缩了“舌尖和车轮上腐败”的生存空间。同时,严肃机关上下班、值班、文件流转、会议管理、窗口服务等工作纪律,不断拓展监督的形式和路径,从严查处违反作风规定人和事,促使党员干部养成讲作风、重作风的良好习惯。
创新行政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容缺预审,定期组织了行政审批事项过堂和专项检查,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流程,缩短办结时限。推行服务事项公开承诺机制,要求各单位公开承诺服务内容、办理流程和办结时限,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实行“三牌”制度,统一制作能够直接反映工作人员姓名、照片、职责、联系电话及当日去向的公示牌、座牌、胸牌,解决了群众办事找不到门、见不到人、办事人员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抓好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城南新区坚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锲而不舍,钉住不放,保证了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上半年全区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35%,窗口服务投诉量同比下降55%,上班聊天、购物、玩游戏和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基本消除,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费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