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公积金监管制度别成“稻草人”

  一个公积金中心的营业部主任,仅靠模仿前来贷款职工的笔迹,便轻松套取上千万元。这样的“离奇”案情,令人震惊,更令人忧心。最近,新华社记者在全国多个地方走访发现,不少住房公积金中心监管看似完备,但从部委到省、市、县多级公积金管理部门,都只是松散的指导管理关系,没有一个机构能够真正“管得着”。

  “婆婆”多了却不管事,“多头”成了“空头”,这种“九龙治水”的现象,往往导致监管漏洞的出现,为一些人假公济私开了方便之门。从不时出现的公积金腐败个案中,透过监管缺失的表象,深层次的监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些业内人士就直言,公积金的管理存在一些困境:公积金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却掌管数以亿计的资金;公积金名义上归本级政府的公积金管委会管理,实际上管委会只是挂个名,有关部门、上级政府对公积金也仅仅是政策方面的监督。

  “挂名式”监管之下,不可能动真碰硬,也难以及时发现问题,相关制度和纪律成了“稻草人”。去年通报的吉林省通化市的公积金案,公积金中心原主任车世刚及部分下属居然违法挪用住房公积金高达11亿元。值得深思的是,这起大案发生之前的十年间,群众屡屡举报,审计部门多次审计,但经过一轮轮的审计和领导批示,车世刚等人均安然无恙。

  公积金腐败这块硬骨头为什么这么难啃?一个重要原因,在其背后的不良生态和坚硬的利益藩篱。松散的监管之下,一些地方通过公积金中心主任的“官帽子”,影响乃至控制公积金的“钱袋子”,逐渐把公积金作为财政补充的自留地、小金库,将这笔数目不小的百姓“安居钱”变成了政府性资金。而在这一异化过程中,又存在寻租牟利、暗箱操作等问题,于是大笔的资金,要么被挪用,要么被侵吞,要么反复折腾成了一笔糊涂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透视近年来的公积金腐败案件,很多都是窝案、串案,深藏其中的监管顽疾不容忽视。早在2012年2月,住建部下发的通知就指出,公积金管理“存在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力量薄弱,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个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改革课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理顺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式、让资金运行管理更加透明化,是人们对公积金管理的普遍期待。要以改革之手打造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把这笔宝贵的民生资金管好用好,令其真正成为破解“住有所居”难题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