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真情为民众——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

                                               杭兰英近照

  这是农村吗?公园、广场、图书室、自来水等城市元素样样不少。这是城市吗?眼前分明是大片的玉米、高粱、水稻……满眼苍翠,欣欣向荣。或许,这是都市中的乡村?

  这就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一个城里人爱、村里人更爱的地方。

  这个村并不大,650户人家计1825人,人均年收入达2.31万元,大大小小的荣誉获198项。村民说,祝温村如今的幸福,多亏了他们的“领头雁”杭兰英。

  杭兰英与共和国同龄,早年当过村赤脚医生、妇女主任,28年前被选为祝温村党支部书记。这位65岁的老太太,究竟有什么魔力,带领村民将村庄建设得如此富饶美丽?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杭兰英的办法说起来其实很容易,就是一心为民。

  杭兰英的办法做起来其实很难:还是一心为民。

  一心为民。这简单的字眼,对一些人来说,一年两年的短时间或许可以做到,但是像杭兰英这样已经坚持了28年,成为一种思想和行动的自觉时,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尽力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好实事;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这是杭兰英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

  杭兰英办公室的抽屉里,放得最多的是记录村民困难情况的“民情记事本”,上面记录的都是村民碰到的急事、难事、要紧事,记录的是大家捐助的款项和数额。随便翻开一个本子,这样记载:“祝马村(祝温村的一个自然村——笔者注)困难户状况:祝尧根,男,48岁,2003年3月7日病逝,留下妻,女儿22岁,儿子18岁。”……在杭兰英看来,联系服务村民是村干部的首要职责,而要联系服务村民,必须掌握民情、熟悉民情。其实,就生活在村民之中,杭兰英对村里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村民的婚丧嫁娶、就医上学等情况,都一清二楚,但她仍然要记在本子上。她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以后干不动了,接着干的人也好有个数。”

  2000年除夕,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忽有村民来报,村民沈明仙的丈夫、儿子因肺炎、肝病突然去世。正在家吃团圆饭的杭兰英闻讯后赶紧放下饭碗,准备跑去帮衬。大年夜去帮人办丧事,在农村很忌讳。杭兰英却说:“一个家里两个顶梁柱没了,现在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说罢,她直奔沈明仙家而去,一忙就是4天,直到正月初四张罗完丧事。

  为了解决沈明仙家的困难,杭兰英带头为其捐款3000元。在她的感召下,村里从7岁幼儿,到80多岁高龄老人,许多村民纷纷加入捐款行列,仅两天时间,就捐了近2万元。

  或许,做过赤脚医生的杭兰英有着悬壶济世的情怀,这种情怀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一致。杭兰英将这种朴素的情怀升华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追求、责任和担当。

  许多村民都得到过杭兰英的帮助。1993年,村民桑夏芝病逝时,女儿尚小,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杭兰英为桑夏芝的家人捐了200元。在杭兰英的带动下,其他村干部每人捐了50元。要知道,那个时候村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才20多元;村民王夏夫在做建筑小工时从三楼摔下来,一直卧病在床,杭兰英和村干部每年过年都去看望他,还为他争取到了镇里的慰问金;村民沈庚培家里一直比较贫困,一家五口挤在半间旧房里,对此,杭兰英自己先出钱,帮助沈庚培家办理了建房手续,主动垫付了土地审批资金,让沈家建起了新房,解决了住房困难;村民王振华的老伴眼睛不方便,杭兰英和村干部帮助老人办了残疾证,后来看到老两口住的房子墙面比较脏,家中也没有抽水马桶,村里便给他们粉刷了墙壁,并安排施工队设计抽水马桶安装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杭兰英帮助过的困难户有270余户,个人出资扶贫帮困14.45万元。

  凭着这份真心,杭兰英用行动关爱每一位村民,帮助每一位困难的村民。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满感激。如今,村里设立了58万元的公益关爱基金,“有事大家做、有难大家帮”,已经成了祝温村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杭兰英正是以燕子垒窝、精卫填海般的坚韧和决心,做成了这一件件为民帮贫、解困、谋利的“小事”,正是这一件件“小事”的解决,才推动了村庄的巨变。

  “村里的事永远放第一”

  奉献是一种美德,默默无闻的奉献更是难得。对杭兰英来说,奉献是一种常态,是一份自觉。她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杭兰英始终把“村里的事永远放第一”。为破解改善环境与集体经济薄弱这一问题,她带头捐款,2000年出资2.5万元修建了祝马村第一条硬化道路;2005年带头捐款2.5万元开展河道整治。看到杭兰英捐了这么多钱,村班子成员积极响应,当场为河道整治捐款万余元。后来,杭兰英还动员弟弟杭飞龙捐款5万元。这些捐款不但整治了450米长的河道,还为村里节余了3.7万元集体资金……杭兰英对村庄建设的热诚和付出感动了许多村民,在她的带动下,杭飞龙、祝小华等村里的建筑能人、企业家都积极为家乡的建设捐钱出力。

  自担任党支部书记28年来,杭兰英把自己全部26.38万元工资投在了村庄建设上,加上她个人的其他捐款,累计已达46万元。同时,她还吸引了近40位家乡能人为村庄发展出力,捐款总额达300余万元。再加上村民的自筹资金近400万元,共有550人次参与捐款。村庄建设和环境面貌,在这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爱家乡的氛围中,一点一滴完成了很多原先无法想象的建设任务。目前,祝温村已累计硬化道路4.28万平方米、河道砌石3200米、种植绿化带3.67万米、建设公共休闲绿地7800平方米。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后,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不愿再出去打工了。

  凡是与杭兰英共事过的人,都会对她的敬业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杭兰英做人做事不打折扣,工作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早上6点到村、晚上6点下班、节假日无休的作息时间,她坚持了20多年。外地或上级组织有人来村,很少在办公室见到杭兰英,她总是在工程现场或是农户家里忙碌。

  这些年村庄发展了,项目建设多了,建设管理任务也重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来水管网建设,兴建村文化礼堂、幼儿园、卫生院等等,项目涉及到各个领域。为了让每一分钱产生效益,无论什么项目,杭兰英总是到现场督阵,把好规划、建设、验收的每道关口。对村里的“花钱开销”,杭兰英也非常节俭。在建造村百米“人和文化长廊”时,为了节约开支,她让丈夫借来一辆卡车,叫上村干部一起到虞南山区花了一天时间捡鹅卵石,铺在长廊的地上、花园的边上。村民们说:“鹅卵石铺路,不花集体一分钱,看着美观,走着舒坦,杭书记这事办得真好。”

  许多时候,杭兰英是带病坚持工作。有一年,她被三轮车撞伤,造成右手臂和盆骨粉碎性骨折,动了手术植上钢板,实在不能动弹了,就在家里用电话叫其他村干部到现场督查。稍能下床活动了,就叫家人搀扶到工地,逐一检查各项工作。今年一月,杭兰英患了急性肺炎,高烧39℃,还整天呆在村里为河道砌石忙碌,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在医生强烈要求下,她才在医院里住了8天。正是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才换来了今天祝温村美丽新农村的面貌。

  “相亲相爱一家人”

  来过祝温村的人都会说,这个村庄很美。和祝温村人交流过的人都会说,这个村的民风非常好。

  杭兰英是一个善于做事情,更善于“管”人的好干部。她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对自己,她坚持身体力行,总是把自己当作村里环境卫生的义务保洁员,每次看到河里有漂浮物、路边有垃圾,都会在第一时间停下脚步,找来工具,进行清理。在她的带动下,每一位村干部都主动维护村庄清洁。村委会主任王茂桃甚至会在夏天赤身跳进河里,清理浮萍等水面植物。村民们说,村庄是我们大家的,看着它干干净净的,大家心里都舒坦。

  对村民自治,杭兰英引导得好。她创新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了3200平方米的“墙头开花”工程,把传统美德、文明新风绘制上墙,使村民通过通俗易懂的墙绘文化得到文明教育;利用文化长廊进行典型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教育村民,倡导淳朴民风、文明村风。祝温村已组织开展了四届“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好媳妇”等五个“十佳”的评选。现在村民都为能评上“十佳”感到自豪。村民朱彩娣在丧夫之后仍然尽心服侍90多岁的公公,被评为第一届好媳妇。村民潘某找到村里说,我也善待90岁的婆婆,为什么没能评为好媳妇呢?杭兰英动情地对她说:“好媳妇不但要孝敬公婆,还要处理好妯娌、邻里关系,让长辈满意、让村民信服。”潘某听懂了话里的意思,后来,她不但更加孝敬婆婆,而且还和乡邻主动搞好了团结。

  “我生在祝温村,我长在祝温村,我们都是村里人,相亲相爱一家人。村是我的家,百家连一村。家是最小村,村名叫祝温……”这首祝温村的村歌,唱出了村民心中的祝福,也唱出了村民心头的温暖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