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鼠自筑坟墓”与“不想腐”
《人与自然》栏目曾播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鼬鼠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肉动物,以鸟、老鼠、兔子和蛙等动物为食。它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能释放出臭气进行捕猎,因为鼬鼠又小又臭,所以老虎、狮子、老鹰等凶猛动物根本不屑捕食它,鼬鼠由此过着几乎没有天敌的生活。但鼬鼠有一个致命的坏习惯,它们总是喜欢将石块、藤条、树枝等杂物拖回洞中,虽然这些堆放在洞里的垃圾对鼬鼠的生活极为不便,但鼬鼠绝对舍不得丢弃。久而久之,洞口被这些毫无益处的东西堵死了,鼬鼠也就被关在洞里憋闷而死。
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家对鼬鼠这种“把垃圾拉回家自筑坟墓”的现象进行了以基因分析为主的科学研究,发现鼬鼠的这种坏习惯与人类的一些陋习十分相似。人类习惯于将贪婪、占有、自私和掠夺等贪占意识变为伴随一生的顽固性格。特别是有些人明知道这些恶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可就是要放纵贪欲无限滋长,始终舍不得将它舍弃。由于这些人长年累月地往“心灵家园”里堆塞“思想垃圾”,或贪得无厌试图占有远超过实际需要的金钱和物质财富,从而导致精神世界失守,甚至铤而走险、贪污腐化,突破法律底线和道德约束,最终断送自由和幸福。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披露的诸多案例来看,大多数落马贪官涉案金额都高达上千万元,不少还在亿元以上。人们不免唏嘘,如此巨额财物,对于最长不过百年的人生来说,“简直是一堆垃圾般的废纸”。这种因思想垃圾无限堆积演变的贪腐行为,和鼬鼠贪婪成性、自取灭亡十分相似,最终将断送领导干部的政治前程,甚至葬送身家性命,完全是不值得的。不少落马贪官在失去自由之后悔恨交加:“贪污这么多钱物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最后却成了法律对我定罪的证据!”
《论语·里仁》里,孔子有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方法去得到它是不能接受的;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去抛掉它也是不能摆脱的。古人精辟地总结“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为祸也!”
那么,换一种思路,人类如果不想被这些坏习惯毁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绝对不能往自身塞“思想垃圾”,对已经堆积在思想中的贪婪、占有、自私和掠夺等“思想垃圾”要及时清理掉,给人类的心灵装满无私、奉献、博爱、给予和爱心。“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主观上“不想腐”,在思想上拒腐防变,应是反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廉政教育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发生的第一步。邓小平同志说:“解决腐败问题,领导者的廉洁意志最为重要。”领导干部必须带头筑牢“以德生廉、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铲除腐败滋生的思想土壤。
马克思告诫世人:“得失是辩证的,当你失去一个世界时,可能你会得到另一个世界。”最需要舍去的往往也是最难舍去的,它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勇气和毅力。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生的总开关,思想上不想腐决定了行动上不去腐。只要有了“不想腐”的防线,在今天这个处处物欲横流、时时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我们才能真正防止产生“做不了大官就捞大钱”的腐败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既干事又干净”,才能真正做到“不伸手、不计较、不抱怨”,淡然地面对金钱与权势,坦然地面对风光与平凡,泰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自然地面对现实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