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拒礼就当封其心眼断其诱惑


  中秋节临近,全国各地纷纷下发禁令,杜绝公职人员赠送、收受月饼等节日礼品。但从近期各地纪委的通报中不难发现,仍然有人顶风作案,接收各种节日馈赠。问起原因,回答大同小异,“盛情难却”。言下之意,自己是被动收礼,而不是主动的。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常听人说起一个似是而非的歪理,叫“被动腐败”。持此论者认为,那些落马的党员干部本身并不想贪腐,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都收礼送礼,到你这儿说“不”,显得不近人情、自命清高,不仅不利于开展工作,还会影响自己发展。

  此种“被动收礼”“被动腐败”说,实在荒唐可笑。倘若因伸手被捉,“如何被动”都不会为自己的罪过开脱一点。“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违规违纪,乃至贪污腐化,不在于别人,全在于自己。在这里送大家一个拒绝犯错误的法宝,那就是“封其心眼,断其诱惑。”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以防有人投其所好。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这是别有用心者的成功法则。事实上,让一个人犯错,乃至犯法,无非有两种因素,一个是他人的伎俩,一个是礼品的诱惑。如果一名党员干部能识破他人的心眼,抵御他人给予的钱、物、色等方面的诱惑,自然能保持清廉清正、两袖清风。但如果识不破,或者“识得破却忍不过”,就会走上贪腐之路,乃至不归之路。像刘志军、许迈永、倪发科、周华清等一些雅好者,最终接受雅贿、成为雅贪,根本就在于他们或看不清别人的用心,或抵制不住物欲的诱惑,或两者兼而有之。

  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不给别人送礼的念头,不给自己收礼的理由,让很多共产党人清廉一世、清白一生。陈云对待礼物的态度是“不可商量的”,必须退回;罗瑞卿见到有人送礼,就一句话“礼退回,人处分”;杨业功坚持不见送礼者,房门上书“携礼者莫入”;郑培民有集邮的爱好,却一生隐藏;汪洋湖喜欢吃鱼,在省水利厅工作期间却从不吃鱼……他们以不贪为宝,以气节为尚,以清廉为名,是共产党人应该常照的一面镜子。

  “你以为自己有多么优美的背影,其实别人看重的只是你的背景。”管住自己,天下无敌。事实证明,任何人的腐化堕落都是咎由自取。对一名党员干部来说,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保持廉洁自律,做到瘾能自禁、兴不沉溺、好不示人,才会有梅之高洁、兰之优雅、竹之气节、菊之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