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姓什么
近日,媒体接连曝光的几则新闻颇耐人寻味。一则是中石化原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陈同海每日消费4万元,广州市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原总经理张新华挪用国有资产并受贿近4亿元。另一则是港星钟镇涛两日花费530万元大办婚礼。虽然前者均已被查处,身陷囹圄,但公务消费奢华、贪腐数目巨大,仍深深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引发怒骂、愤讨声一片。而后者,尽管铺陈,但仍赢得了粉丝的祝福。
同样是高消费,为何一个万众唾弃、一个最终换得祝福?除却港星婚礼背后的故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消费的性质不同,一个是应当严密监管的国有资产,而另一个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财产。
道理虽然简单,然而很多国企负责人却迷迷糊糊:出门坐豪车、休闲进会所、宴请高大上、热衷高尔夫……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大肆挥霍,甚至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转移资产,这些看似“聪明”的疯狂举动,最终也为自己织就了天罗地网,锒铛入狱、人财两失。
究竟是什么心态让一些国企负责人利令智昏?
扭曲的“功臣心态”。陈同海曾经放言:“每月交际一二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交税款二百多亿。”他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企业功臣,认为所有的利润都是自己创造,自己随意开销,无可厚非。实际上,国有企业获得巨额利润,很大程度是由于资源、能源的垄断地位,凭借的是庞大的国有资产,以及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倾斜,远非企业家一己之力。
放大的“主人心态”。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了国有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企业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用人权、决策权与处置权,但某些负责人片面地放大这些权力,大搞一支笔、一言堂,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土皇帝”,唯我独尊、一手遮天。张新华私设公司,捏造债务,让自己“掌管”的国企向自己非法牟利的私企“还钱”,疯狂敛财,最终束手被擒、高墙四壁。其实,国企负责人只是国有资产的临时“管家”,而非实际拥有者。心存贪念, 擅动“主人”财物,必将受到严惩。
失衡的“精英心态”。不可否认,国企负责人并非等闲之辈,有能力、有魄力,为此,国家也给予了较高的薪酬。然而,长期在商界打拼,一些负责人将自己与民营企业家比对,自觉是高人一等的精英,不比付出比收入,不比辛劳比排场。当实际收益比自我感觉要低时,心态屡屡失衡,面对国有资产这块诱人的蛋糕,打起歪主意,动起歪脑筋,贪吃贪占,最终葬送了自己。
当然,杜绝国企负责人贪腐,除了要负责人自身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外,还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建立现代国企严密的监督、审计、公开机制和监管措施,从源头上扼制消费乱象和贪污挪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所提出的“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提前防范、强化管理、完善监督。
其实,作为企业家,“功臣”、“精英”都是一个成功者应有的标签,而有些国企负责人错就错在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即你的“公司”究竟“姓”什么?如果姓“私”,一切无可非议,但只要姓“公”,就必须接受监督,必须勤政廉洁、合理行权,否则,迎接你的,只会是手铐和铁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