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清代小说《镜花缘》的朋友,都会记得“两面国”的故事。“两面国”的人天生两张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变化无常的。对“儒巾绸衫”者,便“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揭开他的浩然巾,他就露出狰狞的本相。
明朝重臣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贤相,是早有定评的政治家、改革家,自然不属于贪官之列,但从其所作所为来考察,不难发现其自身屁股下面很不干净。据史书记载:他大肆挥霍收礼受贿,在省亲时花巨资定做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一餐百菜,尚嫌“无下箸处”来换取一点支持。他死后被抄家时,抄出金银近20万两,另有良田8万余亩,而张未发迹前,不过有田数十亩。若将其薪俸及皇帝赏赐加起来折银不过两万余亩,其贪污受贿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一面是建树颇多、成绩斐然的一代能臣;一面是极尽奢侈、贪脏受贿的腐败高手,这就是历史上集贤能与败絮、荣耀与污秽的张居正,其行为反映了一个“张居正现象”,即我们常说的“两面人”现象。
时下,在反腐倡廉中,这种“两面人”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愈来愈普遍。许多为官者像张居正一样,一面政绩耀眼,头顶闪烁着荣誉的光环,另一面吃喝玩乐,生活腐糜,恣意放纵,甚至贪污受贿,贪脏枉法,不可收敛。有些白天政绩一项又一项;晚上腐败一次又一次。有些去年站在表彰台上,今年却站在被审台上,昨天还是先进、劳模、优秀、功臣,桂冠一顶又一顶,荣誉一串又一串,今天却沦为贪官、犯人、罪人,贪脏一件又一件,罪行一页又一页。有些平时看时廉洁清正,很是克已奉公,让人根本无法与贪污腐败划上等号,但当被揪被逮被绳之以法时,才知其伪善虚假的外衣下所藏着丑恶。纵观其表演,不难发现这种“两面人”现象只所以愈演愈多,且屡屡得宠,频频亮相,关键在于其具有蒙蔽性,在闪闪的桂冠面前,使人迷惑,而没有看到桂冠下面的罪恶嘴脸。也正是罩在其身上彩色的光环,使其具有麻痹了群众的同时,亦一点点麻痹着“两面人”自己,使私欲一次次膨涨,一次次怀胎。另外这一清一贪的背后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即腐蚀着“两面人”自己一次次走向末路,也腐蚀着其他官员前赴后继,跟上来唱响这“两面曲”。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其一是以实绩论英雄,只看“政绩”,政绩佳则是能人、强人,则是一好百好,从而使其种种腐败行为被忽略。其二是只重视其工作中的表现,而对其思想生活和工作之余的交往及行为无人过问,放松了对这些为官者的监督,等问题出来才知道。其三是在干部评议考察时没有充分的走群众路线,而是在小范围内走马观花考评一番,评议成为了一种象征,考核成为一种走过程。这是为什么一些贪官,老百姓都发现了而上面那么多监督部门却全然不知的原因所在。
古人云:“言行者,立身之基。”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要有效根治言行不一、终始相悖的顽症,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帅之以正。党章明确规定,“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因此,做老实人不做“两面人”,既是党员干部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领导干部肩负着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职责,理应做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老实人,而不做“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阳奉阴违的“两面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为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注入强大正能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严守做人的底线,做一个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其次要守住干事的底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再次是守住为官的底线,要牢记廉贪一念间,荣辱两重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依法用权、不以权谋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切实养成在群众监督下工作、在纪律约束下履职、在法治轨道上用权的习惯。习总书记说“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广大领导干部要做到敬畏权力、模范守法、自觉守纪,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把焦裕禄、牛玉儒、杨善洲等优秀干部作为标杆,时刻用“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严守底线,时时用前车之鉴让自己保持清醒,让无形的“底线”在心中变得有形,把“底线”高高架起,牢牢守住,守住党和人民的信任,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