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天上午,我在办公室,见小王在翻报纸,于是我就拿出已“定稿”的新作“我爱‘罗嗦’”一文,请他看看。言下之意,是让他们青年人看看我这老同志是怎么勤奋、严谨的,在他连声的“拜读”声中,我坐在他后面的桌旁翘着二郎腿等他的“感悟”。
一会儿,他抬起头,对我说:“姚秘书长,你这读后感写得真好,但有几个字是否再斟酌一下,如‘竞然’的‘竞’是否用这个‘竟’,‘橱房’的‘橱’能否改用这个‘厨’…… ”。我听了之后,先是一楞,然而,随着鼠标在他手下的移动,在那无可争议的“证据”面前,我受了一次少有的“感触”!
无可非议,老同志无论是工作的经历阅历,还是处事的水平能力,都是“响当当”的,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就不能以自己是“知识分子”自居,而仍应自己是“识字分子”谦卑的心态呈现,方能得到青年人的“首肯”。否则,你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还会出现将“竟然”的“竟”写成“竞”,将“厨房”的“厨”写成“橱”等“笔误”的现象。
应当承认,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同志身上,由于反映“迟钝”等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存有留恋传统的学习工作方法,而对新生事物还存有点“排斥”的“偏见”,如在遇到难“字”难“事”时,很少查“字典”翻“辞海”, 还习惯于凭习惯、用经验,至于现代化的电脑更不想“插手”,结果不但吸纳不了与时俱进的理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空间,而且也会给他人和自已留下“大意失荆州”“笑柄”和“遗憾”。无疑,小王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现场在电脑上的点击操作,无需翻箱倒柜的即席“演示”,直接地告知我在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瞬息万变的信息年代,老同志不宜再抱住读字念半边的“老习惯”,老能服众的“老经验”,上行下效的“老黄历”去对待新事物,必须在对查“字典”翻“辞海”这一老传统进行传承的同时,主动接纳新鲜事物,如对于“微信”、“云阅读”、“云储存”、“二维码”等新概念,就应主动拜年轻人为师,方能显出自己是“老成”而不是“老朽”。
“忠言逆耳利于行”,而“良言劝人更温馨”。小王对我的“批评”,没有直接的道白,而是选用“商榷”的词语,“试探”的口吻,不能不说是 “批评”的一种艺术技巧。想当初,我们这些在部队呆过的老同志在履职时,不管是对什么对象,总是习惯于采用“巷里扛竹子——直来直去”的“命令式”,结果,出现好多当事人口服心不服,当面不说背后讲等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难以统一的现象。
相形之下,小王那既让我这老同志有面子,又让我心悦诚服“认错”的做法,真是让我在“学无止尽”、“活到老学到老”的告诫声中,又尝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