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间通过手机软件打麻将,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加工打磨、制作手杖,上班时间通过电脑购物、玩游戏……近日,多起党员干部工作时间“在位不在岗”“人在心不在”等问题被通报曝光。这种问题往小的方面说是党员干部的工作纪律意识淡薄,往大的方面说,是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不力。从短期看,貌似不能产生恶劣的影响,但是从长远看,如若继续听之任之,势必会使党员干部办事拖沓,整个机关效能低下,群众的满意度大大“减码”。这种问题不得不警惕,不得不解决,否则就会衍变为“四风”顽疾。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不难,要从“教育、制度、监督和奖惩”这八字方针着手,改进机关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要在教育上善抓关键。当前,在党员干部队伍里,三四十岁左右的年轻党员干部占很大比例,这类群体就是关键。他们是“长江后浪”,身负重任,有朝气干劲,工作效率高,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那么在规定时间内超前做完工作后又该干什么?是做一些与工作无关与身份无关的事情,还是利用空闲的时间继续学习充电,提升业务技能?如何选择,有些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有些则是所求无门的尴尬。这个时候,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管人制度和办法,为年轻干部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引导年轻干部在相互促进、带动和交流中提升理论素养,寻求工作方法,积累实战经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我想,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正确合理利用“八小时以内”时间,势必会成为关键群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在制度上严控细节。所谓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先后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都对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纪律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样的高压线和红线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党员干部都能在大的层面做到自省自律,但是在工作细节上,还是存在着不足,一如通报曝光的上班打游戏,上网购物等问题。所以要让机关效能建设能够取到实质性的成效,这样的细节必须要用制度进行严控。各级党委政府可以立足实际,结合德能勤绩廉,修订出勤考勤、请假等制度,将上班时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等岗位职责和工作态度做一个细化和量化,让党员干部能够对标对点执行。
要在监督上刚柔并济。所谓的刚,就是党委要负起主体责任,纪委要负起监督责任,要把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摆在重要议事议程。有组织架构,有专门监督人员切实落实好日常管理工作,比如是否按时上下班,上班时间是否开门办公,具体工作动态等都可以通过不定期的督查知晓,作为奖惩依据。所谓的柔,就是柔性关怀,领导干部或是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之余,抽一些时间楼上楼下走一走,各个办公室看一看,各个工作人员问一问,聊一聊,比如工作境况,思想动态等,外加一些鼓励。这种很容易落实的柔性“监督”实则就是一种人性化关怀,让机关事业工作人员有一种被重视被关注的归属感,感情牌打好了,工作上自然更有动力,下属也会大大地“服”。这比坐在办公室等下属汇报,或通过开大会高高在上部署工作,提出要求更有成效, “在位不在岗”、“人在心不在”的现象也会少很多。
要在考核上奖惩并重。围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行全方位考核,使“考绩”与“评德”有机结合。同时将考核触角延伸到各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彻底破除“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都一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考评“旧习”,让那些在工作中“德能勤绩廉”都表现得出色的“易学习”式的优秀党员干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发挥榜样和标杆作用,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当然,另一方面,也要让那些在工作中产生懈怠心理、不作为、混日子的“官油子”红红脸,出出汗,与此同时,评选评优、干部任用等均一票否决,相关分管领导均要被问责倒逼。
有句话说“八小时以内求生存,八小时以外以外求发展”,作为党员干部这一特殊身份,不管是八小时以内,还是八小时以外,都应该严以律己,慎独慎行。当然,就目前屡屡曝光的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内”的问题亟需重视和整改,否则,“八小时以外”的要求更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