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重在扶人
熟悉砖瓦房的人都知道,如果房子的梁木不坚固、不硬实,即便“翻瓦”再频繁,也会逢雨必漏。“治漏屋必始自房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理,扶贫工作要提高质量和效果,也要找准脱贫的“房梁”。而这根“房梁”,就是人的精神、观念和思想。
扶贫重在扶人。近日,湖北省鹤峰县提供了一个范本。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因“素质贫困”而恶名远扬的山区县,“我穷我有理”“我穷我怕谁”一度成为“流行”时尚,扯皮拉筋、盲目攀比等不正之风盛行。近几年,该县注重精神引领、强化正面引导、开设素质课堂,推动精神扶贫与精准扶贫深度交融。如今,精神为之一振、风气为之一变,扶贫也驶入了快车道。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人都有,关键要向而往之。扶贫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工程,中央高度重视,百姓热切期盼。然而,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却偶有“好好帮我干,我不脱贫你脱不了钩,还拖你进步的后腿”“吃救济光荣”等消沉观念和陋习出现,让扶贫陷入扶不起、扶不稳的泥淖。
“若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缺乏精气神儿,变得颓废消沉。鹤峰县采取的扶贫办法,暗合“兴教化以振民心”之道,也是对中央“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实践。有着善良本性、美好追求的人,一旦心志被感恩、诚信、仁爱、向上等正能量所点化,他们身上勃发的奋进图强之力必是惊人的。鹤峰县贫困群众重返勤劳本质、重树自强意识、重拾发展信心的实践已充分表明:精神贫困的根挖掉了,群众脱贫的钥匙就找到了。
脱贫攻坚离不开党和政府,也需要贫困户自身。前者是外力,后者是内生动力。少了内生动力的脱贫必将是站不稳、靠不住的“被动脱贫”。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和更超常的力度,拔除贫困地区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输送“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大志气是关键。像鹤峰县那样,大力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使文明素质的提升与困难群众的脱贫形成良性互动,不失为一步治本的妙棋。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人人都提振把日子过红火、让生活更美好的决心志气,上下同心同向、形成合力,滋生贫穷的土壤就不难铲除,写着贫困的帽子就能更快摘除。(邓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