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将“民情地图”揣在心里

据报道,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利用3个多月时间组织包村领导、包村科室、第一书记和村组干部,逐村逐户上门走访,全面了解掌握村民各类信息,手绘“村情民情图”“产业发展图”“结对帮扶图”等6张“民情大数据地图”,有效化解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叫不了名”“说不了话”“认不了路”“进不了户”等问题。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完成手绘地图村2267个,占83%;电脑绘图村1667个,占61%,“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已初步成形。

基层干部身在基层,相比其他干部更了解基层,可一具体,原以为烂熟于心的信息又模糊起来。一个村有多少困难家庭?困难到什么程度?有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少留守儿童?哪些产业可以发展?……不用说天天坐办公室偶尔到村里“视察”一下的干部,即便是村里的干部,也未必门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运用科学、准确的材料和数字分析问题、开展工作、规避风险,对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况不明,服务群众就是无的放矢;数字不准,谋发展难免心中无数。如果本来“八九不离十”,到了一些干部那里却变成了“五六不离十”,需要肯定、明确、详尽的掌握情况却不得不以“差不多”“好像”“可能是”为限定词,必然导致责任不清、作风不正、工作不实等一系列问题。

挨家挨户收集确切信息,绘制“民情大数据地图”,可以说是群众路线的“升级版”。干部上门,即便只是了解基本情况,尚未解决实际困难,对群众而言都感觉心暖。而且据报道所讲,相关部门会对各级填报的“民情地图”信息分类汇总,进行专业分析梳理。有了详实的数据支撑,有了定位准确的民情坐标,必将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利于及时预判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有利于总结推广来自一线的经验做法。

“民情地图”绘制好更要用好。一份地图,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一些不规则的线,但在军事指挥员眼中,山是山、水是水。当地的党员干部,对这份费时耗力、初衷良好的“民情地图”,也要以“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哪里是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多去走走;哪里有殷殷呼唤的民声,常去听听;哪里是充满希望的宝地,快去发展……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民情地图”,不是挂在办公室闲时欣赏的山水画,而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导航仪。所以,最重要的,是将“民情地图”揣在心里,用脚走遍、用心丈量。(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