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训 立家规 扬家风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通常由家族中学养和威信较高者总结祖上成功经验和教训,汲取主流价值观念,为子弟制定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仕为官等行为准则、经验教训,以训诫子弟。优秀的家训对一个家庭、家族,乃至社会都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对中国人品格之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忠孝仁义以立身报国
在中国古代,“忠孝”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因此,古代家训宣教忠孝思想的情况非常普遍。孔子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把孝悌置于崇高地位。唐代最著名的柳玭《家训》云:“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把孝悌作为家法的基础,这在古代家训中很有代表性。
中国古代孝是处理家庭伦理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忠是处理国家政治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太公家教》云:“事君尽忠,事父尽孝……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孝悌作为世人立身行道的开始,尽忠是事君的基本要求。
勤俭持家与廉洁奉公
家训对中国人勤俭节约品格的养成,起了很大作用。唐代科场竞争激烈,勤奋程度决定功名成败,韩愈劝诫子弟:“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曾国藩曾劝诫子弟,“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
中国古代明君在训诫王储子弟时更注重“俭”。周文王告诫太子姬发“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吸取殷人酗酒乱德、荒政失国的教训。唐太宗训诫太子,“奢俭由人,安危在己”,力行节俭,要做个明君。
“俭以养德”是中国古代士人修身养德的关键所在。诸葛亮劝诫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的反面是骄奢,司马光认为,“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劝诫儿子“以俭素为美”。
勤俭之家培养出来的子弟,自然廉洁奉公。唐代浙西观察使李景让幼时,家中墙壁塌了,不意获数十万钱,其母认为不应“无劳而获”,将其重新封藏,并以此劝勉诸子要“学问有成”。正是其母勤俭持家,不贪钱财,才将李景让培养成为廉洁奉公的一代名臣。古代多数清官廉吏与其小时候家风、家教和家训不无关系。
谦虚礼让而积善修德
谦虚礼让是中国人修身处世的优良美德和品格,也是家训宣教的重要内容。唐代朱仁轨《诲子弟言》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这是中国人谦让的经典阐释。《太公家教》云:“立身之本,义让为先……慎是护身之符,谦是百行之本。”旨在说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在于相互义让、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让是处理家务和家人关系的最好方法。清代吴汝纶在《谕儿书》中讲“忍让为居家美德”,要求子弟反省自己,提高修养,避免“以小恶弃人大美”,影响家庭和睦。
权宦之家更要约束子弟,学会谦让,防止骄傲。曾国藩以家族“门第过盛”,常告诫子孙出门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要戒除“傲惰”,“常存敬畏”,不要侮人,“恃才傲人”。
中国人相信《周易》所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并把积善修德作为家训的重要内容。朱柏庐认为“富贵者,积德之报”,劝诫子弟“积德亦随在可为,不必有待”。《义庄规矩》《郑氏规范》等家训中就劝诫子弟积善积德,对贫弱、疾病、孤寡等弱势者进行救恤、帮扶。因此,家训是培养和养成中国人尊老爱幼、扶贫济弱和积善修德等优秀品格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