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企业老总在公开忏悔中说:“我确实觉得不应该。作为央企的领导,国家给我们的待遇够高了。”
实际上,党员干部的收入就是自己的薪水,不能有其他任何灰色收入,更不能有任何违法所得,否则就要被查处和追究。事实证明,为官者只有养成靠工资吃饭的习惯,才能少出事、不出事,拥有安全人生、廉洁人生。
“伸手”是因为“清贫精神”的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简单朴实的话语,深刻阐释了为官的真正内涵,既是一种教诲,更是一种警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懈怠,在灯红酒绿中迷醉,在风风光光中沉落。有的经不住诱惑,伸手被捉;有的整日盼进路、忧后路,陷入困惑和苦恼之中。凡此种种,多源于“清贫精神”的缺失。 “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理想信仰,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纯洁人思想道德的“净化器”、防止蜕化的“防火墙”、治疗腐败变质的“杀毒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合理的福利取消了,大吃大喝现象遏制了,“红包”“礼节”叫停了,多数党员干部不再为应酬奔波,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的日子,工作之余还可以陪陪家人、读读书、锻炼一下身体。然而,也有个别党员干部感觉办事缩手缩脚“不方便了”,生活清汤寡水“没味道了”,不严不实的现象也发生了。这种错误思想不纠正,就很难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为此,每年春节、国庆、中秋前夕,各地纪委都会下发通知,对节日期间纠正“四风”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靠工资生活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常态
从古至今,靠什么吃饭,取决于为官者的价值观。如果视清官为最大快乐,视百姓为天,视纪律重于生命,就不会去触碰“警戒线”“高压线”。反之,把为官从政当作发财之路,就会一心想着赚取外财、获取利益。一旦拿了不该拿的,就背离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也就失去了党员干部应有的身份和资格。
靠工资生活,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常态。党员干部仅靠工资,注定要远离锦衣玉食、朝歌夜弦的生活,过平平常常的日子。对党员干部来说,工资就是属于自己的“一口井”,虽然过不上开豪车、住豪宅、吃豪餐的日子,但也衣食无忧,相对体面。如果非要捞取不义之财,过所谓“人上人”的生活,不该伸的手伸了,不该破的戒破了,结果只能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连平常日子也失去了。平常的日子,意味着简简单单生活、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意味着家人的笑脸、身体的健康、同事的信任、一本书的愉悦、小米粥的清香。心态对了,世界就对了;观念变了,天地就宽了。过平常日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这种心灵的富足、平凡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小圈子”无涉,更用不着处心积虑地去算计和防范。
当干部就要守得住清贫、不忘初心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党员干部的从政之基。每名党员干部只有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守得住清贫,养成靠工资吃饭的习惯,才能让自己过得安心、安业、安定。
守得住清贫,关键是弄明白当官为什么、掌权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有的人,把当干部看作是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出路,错误地认为当官就是为了发财,当了官就可以发财。对于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说,当官就是奉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索取,更不是个人致富的捷径。为此,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排除私心杂念,才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使自己真正成为想干事、不出事、干成事的人。
守得住清贫,重点是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摆正“权”与“钱”,摆正“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坚决做到秉公用权,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培养和坚持健康理智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干净人”和作风上的“正派人”,以严和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