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兵十八日围扬州,至今尚未攻打……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明清易代之际,史可法受命困守孤城扬州,守城的明军仅有万余,而攻城的清兵却有十万。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决心,史可法给家人写下最后一封家书。虽最终战死疆场,但史可法的浩然正气,日月昭昭,与岳飞、文天祥一样,感召了后世无数忠勇报国的中国人。清代诗人刘藻有诗赞曰:“一木支大厦,成仁几日间。浩然留正气,千古配文山(文天祥,号文山)。”详细
浩然留正气 千古配文山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坚守扬州五次焚烧劝降信
史可法出生后,父亲给他起名“可法”。“法”者,规范、效法也。效法谁呢?当然是效法与文天祥一样的忠义前贤。姓名,人人都有,但用姓名作为家训,却是少见。
“墨点无多泪点多”,6封遗书和17封家书感人至深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题史阁部遗像》一诗中,极为沉痛地评论道:“且喜家书在,银钩字数行。凄凉招命妇,宛转托高堂。墨淡知和血,篇终说断肠。当时濡笔际,光景莫思量。”
浩然正气激励后世,影响了田汉、朱自清等一大批国人
朱自清父亲曾在史公祠寄养了大概半年时间。这期间,朱自清几乎是每天都要去史公祠看望父亲。他听到人们讲述史可法的事迹,为史可法的风骨、气节所深深影响。
出梅花仙馆西去,有一座假山蜿蜒在史公衣冠墓之后,梅花满山,登山可览全祠景色。从山上俯瞰而去,梅花岭前古银杏两棵,枝干挺拔,正象征着史公不朽的爱国精神。
孝悌 须百凡小心,尽奉侍舅姑之道。度量要宽大些,不可时时愁苦。上天不负好心人,日后受用,正无限量……千思万想,只愿夫人做个大贤大孝之人,断不可负我一片好心。
励志 “考期场事俱不远,吾弟完婚后,当以进取为志。”“古砚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插新花。”
勤廉 买房一事,当即停止。此时贫甚,那得数百金也。如父母急欲成就,可以婉词禀之。
报国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民,不可杀戮。”
扬州大学教授 刘立人
“神奇”家训炼就忠义史可法
按传统,中国人的名、字、号,除“号”可自取外,“名”、“字”均由家中父母、长辈取定。家长给史可法命名为“可法”,取字为“宪之”,“可法”之“法”、“宪之”之“宪”,均为“效法”的意思。效法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