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相遇 人会相逢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曾有位哲人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可见,交流是双向沟通,是思想的互通有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华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相互交往中不断融合、成长壮大,一部中国史就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如今,同处在一个地球村,同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百舸争流的全球化浪潮中,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实现快速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一书给出的答案,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令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中国不仅拥有自己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而且能够自信地面对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作为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的《中西之交》立足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作者陈乐民先生秉持“在研究欧洲问题的时候,不是就欧洲而欧洲,也不是把欧洲的一个特定时期和中国的某一特定时期做一个简单的机械的比较。在研究欧洲的时候,心里老放着一个中国”的原则,书中收录了他关于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对比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文章、随笔,展开跨越古今中西的视野,切中他毕生的追问:“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全书通读下来,才明白曾有人说先生的行文,初读波澜不惊,其后渐入佳境,待篇篇读下来,却有“冷开水泡茶”之味的评价。本书也是他于中西之间,在生活上、思想上的一个总结,反映出他对于我们民族至深的热爱。
“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说话,是一项综合能力。从沟通交流的角度来看,说话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责任。关于说话这件事,古人有一个说法值得大家借鉴。说一句话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依据?这句话会起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用?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善意,还是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个问题都问完,觉得自己要说的话既是真的,又是善意,还会有用,这时候再说出来。这是《好好说话》一书的开篇语。书中诸如“好好说话这事儿有多重要”“这个时代要怎样好好说话”“五维话术,在任何场景好好说话”等篇章无不都是在说明:沟通不只是一般人眼中的说话技巧,更是一种帮助你打破自身局限,在交流中实现自我,并且进一步帮助他人自我实现的技能——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人与人之间贵在交流,交流是思想上的你来我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有了沟通交流,在学习外来文化时,就不会迷失自我;有了沟通交流,我们自身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树越长越高,根越扎越深。(张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