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官员“收红包”不是“过节”而是“过劫”



摘要:刹住“节日腐败”歪风变得极为重要,已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一环。

据新华网报道,2003年至2014年,张建飞利用担任启东市委副书记、启东市政协主席的职务之便,在企业改制、人事调动及评先评优、协调处理安全事故、银行贷款等方面为相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逢年过节收受多家单位负责人所送红包,折合人民币88万余元。

年末岁尾,佳节将至,反腐倡廉也到了非常时期。以往的事实也反复警示着我们,逢年过节可谓是领导干部腐败的高发时间。因为平日行贿者送礼显得过于扎眼,但披上“人情往来”的外衣,让“红包”多了一些所谓的“亲切感”和“人情味”,使得张建飞这类的官员放松了警惕,在“推杯换盏”之间、“盛情难却”之下,心安“礼”得,最终把“节日”过成了“劫日”,滑向了腐败的深渊。

当“钱多感情深”取代了“礼轻情谊重”时,当“礼尚往来”取代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时,红包也就变了味,随之节日变了质。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官员腐败的“黄金时期”?是通过礼尚往来提升情感的需要?是为官之道的“潜规则”?抑或是权钱交易的“天赐良机”?

无论原因几何,只要是涉及政府官员腐败,就会成为社会各界众矢之的的话题。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权”字。行贿者借着“风俗人情”的幌子,一次次“略表寸心”, 巧言伪装、不择手段的来换取官员手中的“权”;受贿者潜移默化、放松自律,在“盛情难却”之下“利”字当头,忘乎所以,以“权”换“钱”,进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党性、迷失了底线,被“红包炸弹”缴了械。

于是乎,刹住“节日腐败”歪风变得极为重要,已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法制部门要扎紧、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对“节日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管,让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为“节日防腐”敲响法制“警钟”。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要纠正政府官员对“红包”的偏颇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打上一针政治“清醒剂”,使官员们树立起廉洁奉公、服务人民的正确理念。

佳节年年过,警钟岁岁鸣。政府官员只要始终将法律的红线根植于心,自律、他律双管齐下,一定能练就识别“红包炸弹”的火眼金睛,来拒收这些“糖衣炮弹”,从而避免自己被“炸伤”,让节日从官员的“劫日”变为“洁日”。(文/孙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