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一刀切”,谨防奢靡之风
据《凉山日报》报道,凉山州委、州政府发出《关于印发<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十项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公务活动一律禁止饮酒,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
客观来看,酒已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饮品,而是有了浓厚的文化意蕴。群众平日生活里,请客吃饭、婚丧喜事等,酒是必备的。在干部群内,相互宴饮、特别是公务接待,不仅要上酒,而且以备好酒为惯例。浓厚的酒文化、浓郁的酒气、豪饮奢饮,酒已然成为了奢靡之风的一大表现。
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矛头直至“四风”。利剑之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极大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强力匡正了党风政风民风社风。但是,重拳之下,“四风”反弹、变相表现,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现象也还存在。在整治奢靡之风上,针对酒,中央省州县各个层面都曾三令五申,严明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饮酒之风依旧,醉酒之态常有。
顶风犯纪行为的存在,一次次倒逼政策制定力度加压;打规定“擦边球”的行为,一次次挤压政策裁量空间。事实表明,在一些行为上,恰是政策考量的灵活性、留有余地给予了行为者投机取巧的机会。给你一个“度”,你不仅不好好把握,还要“突破’,那不如化整为零。由是,自2017年以来,保监会、山东、黑龙江、吉林、交通部等多部委多地相继出台了“最严”禁酒令,工作时间内、工作日午间、公务活动一律被禁止饮酒,纷纷“中招”,连同自带酒、酒精饮料等几条路都被堵死。此次,凉山对“禁酒”明令“一刀切”,意味着“最严”禁酒地区再添一员。
通常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倡导理性思考、辩证看待,不搞“一刀切”。但在有些事情、有些工作上,“一刀切”不但不是固执、任性、“一根筋”,反而根本上铲除了不良作风和消极影响的存在的土壤,起到了釜底抽薪治本的作用。更说开了去,在“圈子”“山头”等党内的一些不良政治生态,政商之间“不清”的搂肩搭背等中,何尝不能寻见“杯酒”的作用和角色。“禁酒令”一刀切下去的时候,也顺带“切”了这些温床。抑或说,“禁酒令”“一刀切”的最大意义恰是在此。(文/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