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非公经济领域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就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而在非公经济领域中一旦发生腐败,就会极大地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经济稳中求进发展,造成巨大的政治损失、经济损失、社会损失。就背后的原因来说,非公领域中产生的腐败,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社会环境层面以及社会管理层面密不可分。 
    一是市场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是非公领域腐败高发的客观原因。一方面,一些竞争不足的行业出现垄断,极易出现个别弱势企业采取贿赂手段寻求生存、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体制不健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完善,而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诱发行业腐败。
    二是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欠缺,是非公领域腐败高发的重要原因。虽然有的单位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但存在操作性不强,透明度不高,随意性和滞后性明显等现象,一些规章制度在实际落实中明显力度不足。有些制度过于简单和笼统、内容空洞,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或坚持不彻底,执行不严,流于形式,是导致非公人员腐败案件频频案发的重要原因。
    三是行业监管缺位,监督制约力度不足,是非公领域腐败高发的根本原因。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监督机构建设,不愿设立内部监督机构,或者虽设立了内部监督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监督工作开展不力;部分企业内部监督覆盖范围不全,忽视对某些普通岗位人员的监督,导致一些“冷岗位”人员受贿犯罪时有发生。 
四是思想上的霉变和职业道德的偏离,是非公领域腐败高发的主观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导致人们思想信念动摇。通过对案件分析,非公腐败人员都是由于放松了对自己要求,加之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使他们的思想信念、理想信念动摇。 
针对非公经济领域中发生腐败的原因,通过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管齐下,实现惩防腐败体系全面覆盖,切实做好非公经济腐败的预防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强化廉洁从业意识,从思想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增强企业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能力。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和企业及党团组织要齐抓共管,新闻、舆论、文化、教育多头并举,构建反腐倡廉教育网络和道德氛围。此外,还要通过教育提高预防非公经济组织腐败的自觉性,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非公人员的底线意识,提高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通过加强廉政教育,把廉洁、诚信、依法等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切实增强企业员工的廉洁意识、规矩意识、主人翁意识,提高对腐败的免疫力。
    二是规范权力运作,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与不透明,从源头上预防非公领域腐败的产生。首先,规范权力运作,解决好非公企业在“权、钱、人”等方面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非公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建立起经营管理结构,从家族管理模式向家族控股、职业经纪人管理模式转变。其次,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明确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力行使程序,特别是物资采购、工程建设、大额资金的运作等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环节,必须经过集体决策、多人把关,严禁“一个人说了算”。再次,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消弱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破除国企、民企不平等制度安排,依法规范权力边界,逐步改变国家对资金、项目、资源信息等垄断性控制,阻断官商勾结的利益链。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系统的防范体系,从制度上预防腐败。首先要加强事前监督。各行业、各部门都应建立一套规范的、从上至下的监管机制,大力推行企务公开、财务公开,堵住腐败漏洞。其次,完善财务收支预决算、固定资产管理、审批分离等制度。规范和完善对单位财务运作的年度审计和主要领导的离任审计。再次,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好用工招工关。特别是负责财务、购销、仓库保管的员工,上岗前要进行严格的业务、法律、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上岗后,再实行监督考察回访,建立起完善的人事管理档案。 (曾琳琳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