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弼时的“三怕”说开去
任弼时是共和国开国元勋,身边的同志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他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
这“三怕”当然不是胆怯,而是一种睿智,一种勇敢,一种情怀,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品德。怕工作少,反映了他争分夺秒为革命的拼搏精神。他有一个出名的绰号叫“骆驼”,骆驼适应在沙漠里行走,具有“能负重、耐饥渴、不怕难”的特点。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耗尽精力,46岁便因病辞世。叶剑英十分痛惜地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辛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计较”;怕用钱多,反映了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尽可能把每一个铜板都用到革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无私素养;怕麻烦人,反映了他严于律己,心中只有人民,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非凡情操。
今天,我们重提任弼时有“三怕”,有着特别的意义。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和平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还有一些佼佼者传承了任弼时“三怕”精神,气贯长虹,感天动地,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与任弼时的“三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相距十万八千里。这些人以“老虎”“苍蝇”为代表,也包括一些斗志衰退、风气不正的意志薄弱者。
他们是何种状态呢?
一怕工作多。面对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踢就踢。有的即使工作了,也大多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为他们官运亨通铺路搭桥,出发点根本不是为老百姓办实事。或者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怕花钱少。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在“三公消费”上他们可谓“比学赶超”,“力争上游”,变出花样公款吃喝,公款用车,公款旅游,花钱的事一样也少不了他们。除此之外,还不择手段贪污,千方百计受贿,发狂似地搜刮财富。山西省吕梁市原副市长张中生被判处死刑,似乎打破了贪官不死“定律”,因为他涉案金额实在太高,高达10.4亿元。按照他担任领导干部17年计算,平均每天受贿近17万元。
三怕人际窄。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升官发财目的,根本不怕麻烦人,削尖脑袋主动“靠近人”“进攻人”,利用同学、战友、亲戚、朋友及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见缝插针,见机行事,与位高权重的人取得联系,建立“感情”,形成“圈子”,作为“靠山”。
人间正道是沧桑。他们偏离正道的危害显而易见。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当然也毁了自己,同时给自己的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
这“三怕”当然不是胆怯,而是一种睿智,一种勇敢,一种情怀,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品德。怕工作少,反映了他争分夺秒为革命的拼搏精神。他有一个出名的绰号叫“骆驼”,骆驼适应在沙漠里行走,具有“能负重、耐饥渴、不怕难”的特点。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耗尽精力,46岁便因病辞世。叶剑英十分痛惜地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辛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计较”;怕用钱多,反映了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尽可能把每一个铜板都用到革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无私素养;怕麻烦人,反映了他严于律己,心中只有人民,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非凡情操。
今天,我们重提任弼时有“三怕”,有着特别的意义。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和平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还有一些佼佼者传承了任弼时“三怕”精神,气贯长虹,感天动地,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与任弼时的“三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相距十万八千里。这些人以“老虎”“苍蝇”为代表,也包括一些斗志衰退、风气不正的意志薄弱者。
他们是何种状态呢?
一怕工作多。面对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踢就踢。有的即使工作了,也大多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为他们官运亨通铺路搭桥,出发点根本不是为老百姓办实事。或者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怕花钱少。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在“三公消费”上他们可谓“比学赶超”,“力争上游”,变出花样公款吃喝,公款用车,公款旅游,花钱的事一样也少不了他们。除此之外,还不择手段贪污,千方百计受贿,发狂似地搜刮财富。山西省吕梁市原副市长张中生被判处死刑,似乎打破了贪官不死“定律”,因为他涉案金额实在太高,高达10.4亿元。按照他担任领导干部17年计算,平均每天受贿近17万元。
三怕人际窄。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升官发财目的,根本不怕麻烦人,削尖脑袋主动“靠近人”“进攻人”,利用同学、战友、亲戚、朋友及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见缝插针,见机行事,与位高权重的人取得联系,建立“感情”,形成“圈子”,作为“靠山”。
人间正道是沧桑。他们偏离正道的危害显而易见。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当然也毁了自己,同时给自己的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