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对环境监测 数据造假说“不”

根据时间表,今年7月底前,超过2000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将基本完成建设。届时,这些监测站将通过数据一点多传实时共享,实现生态环境部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事权上收。此举也被认为是最大程度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客观真实的关键一环。

与空气质量监测相比,地表水监测具有指标多、自动化水平低、流程复杂等特点。且多年来,地表水监测以属地监测为主,即国家拿地方报送的监测数据来考核地方。换言之,在“考核谁、谁监测”的机制下,地方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种监测模式极易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监测程序、规范、标准不统一,监测数据容易出现偏差;二是个别地方为了让数据“好看一些”,对监测数据“动手脚”。如果监测数据不真实不准确,水污染防治必然是盲人摸象,精准治污、科学治水更是无从谈起。基于此,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化解不当行政干预,也成为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的目的之一。

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对水环境监测造假问题频出重拳。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重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水污染防治法》首次让“河长制”明确入法,确保水污染防治责任到人……各项措施的密集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压力传导,倒逼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真正把心思放在污染防治上,而不是在监测数据上玩“猫腻”。

据了解,将被上收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建在大江大河以及饮用水源地等有代表性的水域,是我国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基础数据来源。而今年7月底如期实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目标,不仅事关中央关于环境监测体制改革部署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今后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方向。

专家表示,水污染防治,既需要严明纪律、严肃问责护航,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防治。环保部门对监测数据造假必须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及时向社会通报情况,增强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震慑。同时,还要加大监测数据的公开力度,让社会公众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情权、监督权。相信,随着2050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的逐步建成投运,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将更加真实、准确、客观。(洋浩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