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指标扶贫”背后是形式主义


“花钱有任务,项目有指标,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这是一位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打趣的说法。略显夸张的言语背后,透露出扶贫干部对“指标扶贫”的无奈。

下达扶贫指标对于落实扶贫责任、明确扶贫要求、突出考核导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地方在扶贫投入方面,使用产业扶贫资金有指标、发放小额信贷也有指标,对扶贫的考核也只是简单地依据指标完成情况来定分值,如此坚持指标唯上的“指标扶贫”,势必会让扶贫工作出现突击性花钱、拍脑袋上项目等怪象,导致扶贫资源被滥用或低效率使用,让扶贫工作跑偏走调,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于事无益,实为不可取。

扶贫工作重在利用有限的扶贫资源给贫困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若过度追求扶贫指标,甚至“一刀切”地给完成指标限时定量,搞“指标扶贫”,就很难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会助长“等、靠、要”思想,甚至滋生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有违扶贫的初衷。毕竟,完成了扶贫指标虽然可以促进扶贫工作,但并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扶贫收益,而且还会助长扶贫歪风,让扶贫实效大打折扣。

其实,“指标扶贫”背后是形式主义。“指标扶贫”更加注重于扶贫指标形式上的完成,而不关心扶贫指标完成后的扶贫效果如何,让扶贫工作陷入“指标化”的形式主义怪圈;同时,“指标扶贫”往往缺乏对扶贫工作精准精细地谋划,更多地表现为“大水漫灌”式的“运动式”扶贫,满足于扶贫项目实施了、扶贫资源使用了等形式上的组织实施,“雨过地皮湿”,让扶贫工作缺乏精准性、系统性,如此形式主义扶贫,怎能实现精准脱贫呢?

追根溯源,出现“指标扶贫”这样的形式主义,主要还是有关党员干部政绩观偏差、责任感缺失。完成扶贫指标任务相比于取得一定的扶贫成效而言,更容易出成绩,面的各级的督查检查,好看的扶贫指标数据更能够展示自己的扶贫政绩,也能在扶贫考核中加分,于是一些重形象、图虚名者便热衷于此;少数党员干部责任感缺失,秉持“平平稳稳当官,凑凑合合干事”的做事原则,为了确保在上级的扶贫考核中不被扣分,于盲目做决策,匆匆忙忙推动扶贫项目,让这种形式主义有了在基层滋生的土壤。

扶贫领域容不得形式主义,“指标扶贫”歪风需要刹住。要突出多样性和针对性原则制定扶贫指标,在充分了解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和贫困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考核指标,有效避免指标同质化倾向;要多元化抓好扶贫考核,既要对扶贫指标完成情况实施考核,也要抓好对扶贫干部工作开展情况的过程考核管理,更要深入扶贫一线以群众的口碑考量扶贫成效;要延伸监督触角,着力强化对扶贫工作的作风监督,压实扶贫责任,有效遏制各种形式主义,不断提升扶贫质量,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