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水淼:身进镇村 心近百姓 情系基层
这次“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大走访活动,我被编入第九走访组,参加了对亭湖区的走访活动。经过近4个月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在亭湖的走访任务。回顾近半年来的走访过程,难忘的片段历历在目,触情的感受甜苦在侧,切身理解了“坐在办公室都是难题,走到基层去都是办法”的含义,深刻体悟到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去检验制度、汲取经验、获得启发、增加底气、鼓足动力、坚定希望。
顶着八月的骄阳
我们沿着五星街道五星村路边的商铺民宅寻访。作为城中村,这里的村民和我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不尽相同,很多体制变迁和旧城改造遗留下的深层次矛盾相对较多。推开一个路边小店的门,一群人在打着牌,两台电风扇从屋子的两个悬角呼呼吹着风。看到有人进来,一屋的人用警觉的眼神打量着我们。一个老大爷开腔问我们干什么的,听我们讲明来意,还是半信半疑,时不时还有人碎语“现在骗子多呐”。老大爷一边捻着手上的牌,一边慢悠悠说“你们想了解情况,我们掌握的情况很多,但不是随便跟谁就能说的,你们证件给我看看”。带队的市纪委张永娣常委眼神示意可以,我便掏出随身携带的工作证递了过去。老大爷眼睛一亮,把手里的扑克牌一甩,起身一边招呼我们坐,一边撵催打牌的人到隔壁人家去玩。随着交谈的深入,这位老大爷和我们说了原来所在企业改制破亏前后的事情,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在部队当兵、厂里做工的往事,还讲了为了争取改制补偿自己参与上访的经历。针对组织和参与信访的问题,张常委一边耐心听取反映的情况,一边细致做好疏导安抚,讲解信访举报有关政策,还让我留了手机号码,方便随时与我们联系。不知不觉聊了1个多小时,也不知什么时候屋子里的空调开了下来,吹来阵阵凉意。
九月的一天
我们来到南洋镇自然村,环顾整个村落,路边树木葱郁,塘里波光粼粼,偶尔几声鸟鸣和鸡啼,衬显静谧祥和。随机走近一农户家,一老汉忙不迭从堂屋里迎过来。他家是一座普通的二层砖楼,有点零乱,但堂屋中央条桌上放了一尊毛主席铜像,两侧则摆放着家族里先人的祭物,看得出是精心陈设的。侧墙上,挂着一张鲜亮的习主席画像。问及这两年日子过得咋样,老汉连声说“不丑不丑”,“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生活有保障,村里对我们老年人也很照顾,儿女们都在外头打工,我们现在就是多保重,不给他们添负担”。说到高兴处,老汉起身到里屋拿了张全家福的照片出来,比划着告诉我们哪个是儿子、哪个是女儿、哪个是大孙子……从老汉的言语中,幸福的情绪感染到我们每一个人,离开的时候,老人家几次挽留我们吃晚饭,又把我们一直送到路口。斜阳下老汉目送我们离开的场景,现在想来都倍觉温暖。
初秋的十月
循着田埂上药菊扑鼻的清香,我们来到黄尖镇最东头的兴农村,在村部的会议室里,和村里的“三大员”面对面交流。“现在老百姓找村干部办事多吗?主要办什么事?”我问。村书记不假思索,“群众到村里大多是问现在的惠农政策,比如新农合、新农保如何缴存,找干部办事主要是耕地补贴、邻里纠纷等。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宣传普及、扶贫攻坚战各项任务落实、惠农政策的落实落地。”“你觉得现在做群众工作比较棘手的事情是什么?”我追问道。村主任抢过了话头,“现在村里工作既好做也不好做,党的好政策也养成了少数人的惰性,老百姓期望值过高,对村干部提出过分要求。比如说现在村民比较关心的扶贫问题,经过几轮次的比对清退,现在我们村里还保留24户贫困户,主要是残疾或重大疾病致贫,有部分人就想争当贫困户,赖着不愿意脱贫。”村书记插话说:“现在村务公开,村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都比较强,信息化程度也高。一方面我们村干部要勤跑跑主动和村民接触,另一方面村民大都分散在外,联系方式单一,再加上也有部分村民私心较重想法固执,不愿意和我们干部沟通,有些工作的确难推动,一些矛盾有时候不好化解还容易激化。”当被问到对继续做好村干部有没有信心的时候,在场几个村干部的脸上都掠过一丝酸苦却坚毅的笑容,刚从别村交流过来任职的村会计说的一番话兴许能代表当下基层干部的心声“现在哪个行当都不好干,哪碗饭都不轻容易吃,现在国家大面儿上的政策这么好,亭湖区里给我们基层干部的福利待遇也提高不少,公家把你放到这边做事情,那就好好干呗,何况我还是个共产党员。”
回顾走访过程中遇见的人、看到听到的事儿,一幕幕走访交流的片段场景在脑海中浮现,也让我对农村基层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基层群众心地善良,拥护党的领导。无论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还是淹没在繁华都市里的城中村,走到之处都能听到村(居)民对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啧啧称赞,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拍手叫好,尤其是对扶贫攻坚战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实施更是表达了强烈的认同。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者,还是外地务工回乡的年轻人,说起这几年村子里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的现状,或只言片语或侃侃而谈,都能感受到一种共通的欣喜情绪。
基层工作不好干,做好更不易。近年来一些涉农工作诸如精准扶贫、救助保障、土地流转、信访维稳等要求很高,许多工作需要基层干部挨家挨户宣传落实,“5+2”、“白加黑”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在执行一些政策时,难免会触及少数人的利益,调节矛盾纠纷也往往需要基层干部承担。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扶贫攻坚战的高度重视,各条各块的投入不断加大,客观上加大了基层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在一段时间内,疲于应付和难以招架成了基层工作的“新业态”。
基层干部不好当,人设定位有偏差。走访中,我们常让村民评价一下所在村的干部工作作风,能够正面说好点赞的凤毛麟角。大部分情形要么是言辞激烈的数落,要么是那种既不愿意讲实话、也不想说假话的沉默。诚然,由于一些历史性的偏见,以及“近亲苛责”的心理机制作用,村民会放大对村干部的偏执性看法,干部在执行每项政策的时候不能做到利益完美均衡,群众就会产生怨言,就认为干部“不公”“不好”“不善”。在反腐打虎拍蝇高压态势下,个别村干部一旦被查处,群众就会口口相传,“奔走相告”,选择性放大负面效应,助推“一泡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影响,而那些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任劳任怨工作的干部,就被无情地过滤忽略了。好政策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赞扬都给了党和政府;不好的执行成本和矛盾却转到村干部头上,成为了被批评甚至抨击的对象。
大走访活动是阶段性的,可身进镇村、心近百姓,踏踏实实扎根基层、认认真真开展工作的认识态度却是需要一以贯之树立和坚持的。大走访活动也真正让我感到了“走访”的力量,党政干部只有静下心,沉下去,走到群众中,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真正走进农村,贴近农民群众,和老百姓拉拉家常,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才能把基层组织建牢、建好,才能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地到基层,落实到群众。
(市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 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