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陶加山:“走访”万不可“走神”
“下雨了,你们还来,真辛苦你们了,快快请进屋里坐。”九月份的一天,天下着毛毛雨,我们走进陈涛镇新滩村李大爷家,他早站在门口招呼我们。李大爷今年70岁了,一个人生活,两个女儿在无锡成家立业,生活费基本上是由她们提供。前几年得了脑溢血,留下了后遗症,行走不是太便利,还有其他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导致生活比较困难。这是我们第三次走进他家,见到我们,他十分高兴,虽然腿脚不便,还要给我们倒茶添水,这份热情与第二次刚刚到他家时那种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
清楚地记得那是6月份的一个上午,虽然七点多钟,但太阳还是火辣辣的。走访到他家,见到我们,他冷冰冰地对我们说:“你们又来做什么?”既不招呼我们进屋里坐坐,也没有对我们道一声“辛苦了”。他的这种冷淡使我忘记了天的严热,感觉后背凉飕飕的。“他为什么对我们这样?”我即刻反思,将第一次到他家走访的情形迅速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2月份的一天,接近春节了,那天的走访,是今年开展大走访的第一次。他家是我们最后一个走访对象,到他家时已将近下午四点多了,天气也比较冷,心里比较着急,再加上事先对他家的情况也没有详细了解,凭借拿到手的材料上仅仅知晓他一个人生活,年岁较大,长期慢性病,其他的一概不知。踏进他家,感觉家里比较零乱,他半躺在床上,说身体不便,不能下床招呼我们,并表示歉意。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向他讲了我们此次走访的目的,简单地问了他的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家庭情况、有无困难等问题,给了他二百元慰问金,请他在相关材料上签了字,便急匆匆地离开了他家。整个过程好像不超过半小时,没能静下心来听他的诉说,当时,也没有注意到他表情的变化。
李大爷冰冷的态度,促使我深刻反思,我认识到第一次的走访确实是走了神,没有体现出真心实意。李大爷对我们的那次走访是不满意、有看法的,认为我们是走形式,搞花架子。“这一次一定用真心来换取李大爷的满意和信任。”我暗下决心。我们拿凳子坐在李大爷床边,认真倾听他的叙说。从他过去的辉煌到目前的孤寂,从抚养子女的艰辛到子女在苏南业已成家立业却很少回来看望他的埋怨,从党和政府对他的一系列帮助的感谢和目前内心的需求,我们耐心地听着,记着,没有半点的厌烦。他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平时很少有人陪他聊天,听他说话,今天,我们和他聊了近两个小时,他说得很尽兴,很开心。看到我们真诚的态度,他的冷漠最终变成了热情,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竟然不顾腿脚的不便,执意送我们到路口。到村部,我和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对他的需求进行了安排——请邻居平时帮帮他做一些家务,陪陪他说说话;村里出面和他子女联系,要他们多回来看望他们的父亲,多与他通通话;安排村干部每周去他家问问他的需要,帮他办理医药费的报销和需要出远门买的生活用品等。
这次好像知道我们要来,李大爷早在门口等我们,后来了解到村干部告诉他我们要来的时间。我们刚坐下,他就高兴地说:“前不久啊,两个女儿回来了,还经常与我通电话呐。你们看,家里比以前整洁多了吧,这是左邻右舍帮忙的。邻居和村干部也经常和我拉拉家常,帮忙买这买那的……”“上个季度的医药费,给你报了吗?”“报了,报了,是村里的王会计主动帮忙的。”“生活上还需要什么帮忙吗?”“没什么需要的,现在我生活得很好。”
李大爷的热情和笑容,使我看到了群众的质朴和善良,也使我认识到走访万不可走神,流于形式,否则不仅仅失去了走访的目的和意义,更会丢失群众的信任,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
(滨海县纪委监委 陶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