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姓公 一分一厘当归还—宕欠公款清理工作专项检查成效明显
近年来,在巡察和专项检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存在资金审批程序不规范,履职不严格,违规批借资金,少数单位干部职工长期拖欠公款等现象,这些行为不仅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为此,市纪委、市监委、市财政局决定在全市开展宕欠公款专项清理工作。在各部门单位前期自查清理的基础上,按照《宕欠公款清理工作专项检查方案》,由市纪委牵头,市财政、审计部门参加,抽调8名专业人员,组成2个检查组,从11月6日至25日,对市公安局、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六个单位开展宕欠公款清理工作专项检查。
6个单位对宕欠公款清理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定期会办清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市质量检测中心专门制订清理方案,落实清收责任人,清收措施扎实。
截至2018年6月30日,6个单位账面应收债权765笔,合计56962.15万元。其中:个人欠款598笔,计1982.49万元;单位欠款167笔,计54979.66万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宕欠公款金额最大,为53988.11万元,其中个人欠款1117.33万元、单位欠款52870.78万元。
截至自查报告日(2018年9月26日),6个单位共清理债权28960.18万元。尚未清理的债权余额28001.97万元,其中个人欠款1466.65万元、单位欠款26535.32万元。
本次检查采取现场核查方式,对单位宕欠公款清理工作的主要举措、清理结果及后续清理措施进行了专项检查,同时通过查阅账册、凭证等有关资料,对其上报的宕欠公款自查情况进行核实。
自查报告后,6个单位对宕欠公款进一步清理,又陆续清收债权8599.14万元,截至2018年11月25日,6个单位账面尚有应收债权合计19402.83万元(其中:个人欠款1242.09万元、单位欠款18160.74万元),较6月底减少了37559.32万元,减少65.94%,清收成效明显。
通过此次核查,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对往来款项进行全面核实,分类制订清收措施,层层落实清收责任,确保宕欠公款应收尽收。同时,促使相关部门(单位)进一步完善了会计结算制度,规范使用会计科目,防止新的非正常债权产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重点检查开始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宕欠公款清收工作,拟对多次催缴无果的职工欠款,在其工资中扣缴,直至清收完毕。
检查也发现一些代表性的问题。一是有些单位撤并时,账务处理不及时,资产交接没手续。二是部分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三是单位代垫医药费、学习培训费、备用金未及时结账、催收。有的时间长达10余年,干部职工已退休,有的甚至已去世。
下一步,各单位要进一步重视宕欠公款清理工作,加大清收力度。要合理区分宕欠公款性质,分清责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清理工作。对于债权单位已破产、倒闭,债权人失联、死亡等无可供清偿财产情形的,及时按照规定程序予以核销。已撤并的单位要尽快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将清查后的资产列入撤并后的单位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各单位要结合这次宕欠公款清理工作,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不得随意扩大或改变单位往来款用途,从严规范公款借出审批程序。要按照公务卡使用和报销制度要求,积极使用公务卡结算。对清收的公款要如数列入单位账簿,不得违规使用。同时,要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归还公款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确保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