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7亩地的变迁

  “我家人口多,有7亩地。这次全流转了!”正月初三,在阜宁县沟墩镇三合村一组,村民赵学才给记者算起了账,“过去自己种,一亩一年也就赚个千把块,还得风调雨顺。现在流转出去,一租就是五年,每亩每年900元,不用薅草施药,不用忙收割,省了忙,又没有风险。你说合算不合算?” 
  这7亩地,在赵学才手上已种了多年。“过去年轻时没觉得苦累,现在上了年纪,两个儿子都有孩子了,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想租给别人种,不是没人肯要,就是价钱太低。” 
  赵学才家的7亩地位于当地人口中的上坎,这一大片地方方正正,总共70亩。因为道路不好,每逢下雨天泥泞不堪,往年多得等到其他人家快收完,收割机才肯过来。旁边的小河淤塞严重,水系不畅,有几个搞养殖的大户看了直摇头。 
  去年,村里在当地修建了6米宽的高规格路面,卡车可以一直开到田头。年底时,村里又对旁边的河道进行了疏浚,昔日臭烘烘的河面,一下子恢复了水清岸绿。 
  路好了,水清了,田的身价也增了。本组村民陈志利以每年900元的租金,将上坎70亩地全部流转了过去。春节前,四周高高的圩堤筑起,里面的沟渠已成形。
  53岁的陈志利,从30岁开始搞养殖,经验丰富,他说:“路通、水活,这是养殖的风水宝地!另外,国家对规模种养也有政策支持。现在搞种养,是多重保险。” 
  去年,陈志利养殖了100亩对虾,赚了二十来万元。今年他和别人合伙搞稻虾养殖,四处寻找合适的地块。上坎这块地,他早就瞅上,这次捷足先登,河道还在疏浚,他就和村民谈租金。 
  地租出去的赵学才一身轻松。他在镇上浴室找了份活计,一年有两万元的收入,爱人帮儿子家带小孩,“我们不种地,孩子们也放心。”而租到了地的陈志利,也是信心满满,“现在国家政策好,村里环境好,今年我们的养殖面积增加到250多亩。” 
  三合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德尧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新建七八公里水泥路,还有几公里在建,疏浚河道1700多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也增加了农地“吸金力”。去年全村流转土地1700多亩,其中稻虾养殖就近600亩。村集体去年积余资金210万元,给村民分红9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