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少数干部乘着机构改革东风,顺势而下,主动提出去清闲单位工作。这种现象在差额竞争下由“正”转“副”的领导干部中尤为明显,一时间往日无人问津的“闲差”成了诸人竞相争取的“肥差”。(3月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闲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工作较为轻松,工作压力较小的工作岗位。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闲差”变“肥差”的现象,是个别干部职工履职尽责不到位、宗旨意识淡薄、为官不为等不良现象造成的。世上本无“闲差”,只有“闲人”,治“闲”要治本,只有彻底解决干部职工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消除“闲差”怪象。
治"闲"要强化干部教育机制,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通过集中培训、党内学习、模范带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根植宗旨意识,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治"闲"要健全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抓好干部培养,通过“老带新”、“AB”岗、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年轻干部不断丰富工作阅历、提高工作热情、增强自身建设,为进一步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实干,鼓励创新,让有热情、有雄心的干部不被担心犯错、害怕担责而束缚,真正让干部轻装上阵。要做到奖惩分明,坚决杜绝吃“大锅饭”的现象,要完善并明确考核奖励机制,公平公正对干部个人形象、工作成效等方面情况进行科学考评。
治"闲"要严格干部问责机制,肃清党员干部队伍。要坚持挺纪在前,强化纪律审查,对存在“四风”问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实行党纪处分,并将党员干部受处分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提拔晋升以及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不断纯洁干部队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温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