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准确把握诫勉谈话的尺度和温度


  诫勉谈话作为彰显组织严管厚爱的一项重要的党内谈话方式,既强调“诫”的严肃,注重警示作用,又强调“勉”的关怀,注重激励作用,体现了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用好第一种形态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对违纪行为轻微或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起到了良好的临界预警作用,保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是,一些地方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规定不明确,“诫”的尺度不精准;程序不规范,“勉”的温度不暖心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诫勉谈话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何准确把握诫勉谈话的尺度和温度,使其真正触及谈话对象的灵魂,达到抓早抓小、治病于初萌的目的,在做细做实日常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更好地发挥利器作用?近期,本刊记者采访有关部门专业人士,深入部分省、市、县(区)、镇(街),对话多位党委、纪委、党的工作部门的谈话主体及谈话对象,解读政策规定、剖析问题原因、反映地方探索,推出系列调研文章并形成专题,敬请关注。

 (点击标题链接)